日期:2022-06-15
这是《边城》教学课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题记:以下评点文字,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边城〈纪念版〉》。题记共二十一节,配合原作二十一节,由责任编辑撰写。大部分的写法,都是先引一句原文,再做评说。偶尔也有变化。
一
由四川过湖南去:这第一句话显示的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空间。这句话在潜意识里也许源于沈从文最好的朋友巴金是四川人,以及湘西与四川同为西南官话的语言上的亲近,同时也让我们想起《论语》的开头三句话中就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
《边城》开篇的一系列“一”字,让人想到张岱《湖心亭看雪》的一段文字:“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散文和沈从文小说,都是表达“乡愁”的,“一”字的孤独孤寂感,与惆怅贴近。
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这一句让我们想到唐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船,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这个结尾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化的人生追求——追求趣味。河边的船,跟渡船相比,比得不是别的,比的是趣味。什么趣味呢?作者并不明说,引起读者思考。
二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一句描写,让我们想到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这一句体现出来的性格,与《孟子·梁惠王上》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不同,显得实在而健全。
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来”字用得神奇,拟人修辞,一片化境。
注意行文中多用“小”,表示作者造希腊小庙的审美志向。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一个“玩”字,尽显太平景象,体现作者对于和平岁月的渴望。
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朱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卧”字写形传神,拟人生动。
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作品的这句话,从人物角度说出来,其实表达了作者的教育观,这个教育观暗含了对于现代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的批评,显示了作者对于人格培养的关怀。
三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这个主持地方的人物,名叫陈渠珍,他是湘西地方的好官,也是沈从文个人的恩人。《边城》故事发生的时空,正是陈渠珍主政的时空,因此,也可以说,陈渠珍是《边城》之母。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的“政通人和”是文章之缘。
节日是玩耍的时节。作者写端午节,突出了其中好玩有趣的细节:追赶鸭子。注意全书中多次写到人物的玩耍与快乐,让我们想起《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沈从文说《边城》是写“人生的形式”,这个形式中,一定有游戏的元素,玩耍的快乐。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蓬蓬鼓声,善于过渡。用声音来做场景的过渡,神来之笔。
四
为了陪翠翠看端午节,同时又不耽误客人过渡,船夫特地请来朋友帮忙看渡船。船夫半途而归,特地让朋友也去看看热闹。这样的细节,体现了船夫一颗博爱的心,也表达了工作责任与游戏玩耍并重的情怀。
写翠翠与二老相遇,是在朦胧的夜色中,这样的时空设置,一举两得。一是为后来的某些猜疑留下了伏笔,二是体现了少女朦胧的情调。
河中水皆豆绿色:“豆绿一词绝妙。
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沉默”一词用得妙,暗示了人物一夜未眠,含蓄不露,合乎笔下少女的朦胧情调。
五
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有趣的话说三遍。二老在河边第一次见到翠翠时说了一句趣话“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作者很珍惜这句俏皮话,不断从不同人物里来转述,重复,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喽啰”二字,也是一样,这个字用得有趣,便不断地用,让它妙趣横生。先是翠翠背面说那人像个喽啰,后是船夫学过这个比喻,当面说那人像个喽啰,再是翠翠用这个比喻形容另外一个人。
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事”配“举行”,词语组合奇妙有趣。
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到此作者已经四次使用了“俨然”一词,但用法不同。前面第一次是“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第二次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第三次是“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俨然,俨然如,俨然……似的,尽量变化,以免单调。
六
《边城》中一再写到人在金钱面前的态度。这种态度中有原始儒家义利兼顾的特点:不义之财,一毫莫取;当受之利,却之不恭。这一节里特地两种情况都写到了,以免偏于一端,显得虚伪。
时间在成长她:这样的句子很特别,很洋气。
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这个结尾情景,让人联想到苏轼《赤壁赋》结尾的句子:“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边城》对于金钱的态度,也像《赤壁赋》说的那样“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边城》的自然风光,也有如《赤壁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七
我还得戴了朵红花,装老太婆去见世面:这一句让我们想起《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话原来写作“装刘老老进城去见世面”,那出处就更加显明了,后来作者改动了,是隐瞒出处呢,还是显得更自然一些,不见书生味呢?
八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这一句让我们想起唐代崔颢的佳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烟”与“愁”的关联早就在诗句中种下了,沈从文写小说时摘取了诗的果子。
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歆羡:这一段写出了对于美物的挚爱。
一行人正将翻过小山时,翠翠忽又忙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这一句写出了对于道义的坚守。两者都写出来,才是真实的、独特的翠翠。
女孩子脸上涂着两饼红色:“饼”字用得妙,取自日常生活,亲切,贴切。比喻用得好,不见得要奇闻异见。寻常事物,可以用得不寻常。
洪秀全,李鸿章,你们在生是霸王,杀人放火尽节全忠各有道,今来坐席又何妨:洪秀全是匪,李鸿章是剿匪,战场上的生死对头,湘西人却不管他们的官匪之别,一律以霸王视之,请他们同席侍之,真是别有风情,耐人寻味。
九
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不碍事。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就够了:沈从文是民国长大的人,是新文化熏陶过的人,所以,他会有这样的尊重平民,
崇敬青年的话。
那个人很好,我象认得他:这句话让我们想到《红楼梦》写宝玉与黛玉初次相遇便好像认得的情景来。
十
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这句话写船夫的思想,体现的是沈从文的一种价值观:变化的趣味。船夫看重碾房,不是看重其经济价值,而是看中它的“多变化
有趣味”。这个观念,很另类,蛮超前的。就像有些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不一定看重职业的名利,而是看重工作的趣味。
十一
洛阳桥并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这句话,应该是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转化而来的。这是个英语典故: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这句话可见新文学大师海纳百川、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翠翠为何不爱大老?作者很含蓄。显而易见的,是二老比大老有趣好玩。可以想象的原因,是二老比大老美。作者没那么说,但是我们这么觉得。
隔溪有人喊过渡:作为这一节的结尾,让我们想到王维《终南山》的末句:隔水问樵夫。可见沈从文写小说,善于借用唐诗,给人余味无穷的意境。
十二
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沈从文说的人生的形式,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边地俗话显示的形式?这是一种活泼的形式,自由的形式。
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面临爱情冲突时的一种态度:不赞成恶斗,也不赞成谦让。那么怎么办?合情合理地竞争。沈从文反对过度文明化,他从文,但也崇野。
十三
就忽然哭起来了:前面都是写笑,写快乐,这里第一次写哭。为什么哭?这是爱萌动之后的哭。爱作为一种需要,萌动了,但是满足需要的时候还没来,这里有一种痛苦,表现为痛哭。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性格。这个性格跟他说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性格有关吗?这句话本身就很霸蛮的。沈从文自己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哭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何尝不丈夫,只是不轻弹而已。
这种歌唱出了你:这样的话很知识分子味,很现代文学味,很诗意,很洋气,不像一个边地船夫说得出的,但是,在《边城》的描述中,作者写到这句话时,为什么不给人别扭之感呢?中国画讲究与对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咏物诗讲求与物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美学。沈从文写人物的笔法,合乎这一美学原理。
有一匹大萤火虫:萤火虫用“匹”来指称,这种用法,老师、校对可能要当成错误纠正吧?然而,这正是一个夸大得有趣的用词法。它用“匹”字很好地凸现了“大”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虫子移动如马匹的状态。
十四
前面十几节,比较偏重写实,到这里开始虚一点,写梦,梦就是虚。作品最后的结尾,写等待,写盼望,也是虚写。作品从实到虚,虚实兼备。
《边城》有笛有歌,有月有水,有船有人,有酒有客,让人想起《赤壁赋》的情调。不知道作者写《边城》时是否受到《赤壁赋》意境的潜移默化。或者黄州赤壁,也是边城,湘西湖北,同为楚地,其地其人,有不约而同者,其情其景,有所见略同在。
作者善于利用误会来推动情节,变化情调。
十五
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一句是比喻的说法,诗意的表达。宋代梅尧臣讲诗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沈从文这句写翠翠梦境,真是如在目前,见于言外。
十六
大老的死是偶然,作者这里用偶然来推动情节,变化情调。文章最难的是转折变化。不转折,无变化,单调乏味。转折变化不自然,则味道不够醇正。《边城》转折利用偶然,显得自然。
十七
作者处理人物之间的误会,显得有点玄虚,处理还不够自然。据作者自白,对于后半部不够满意,不知道其中是否涉及对于误会的处理?大家可以想想后半部有什么不足。
十八
一切有个命:这是老船夫的想法。《边城》是一部写命运的小说。
十九
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这是《边城》再一次强调调命运意识。
二十
老船夫为什么死?从作品看,这个死,不是写实的,因为事实上不足以让我们觉得他会死。那么,这个是写意。意义何在?老的会死的,合乎生命的自然规律,这是沈从文《边城》里一再说到的天命。但是我们隐隐感到,老人的死,是死于羞愧。《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是当代中国学者萌萌的书名,书名来自她看过的外国电影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可以看作《边城》老船夫之死的潜台词。
二十一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最后的结尾,让我们想到《春江花月夜》的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也是情人的离别等待,不过,《边城》的情调比较乐观,比较朝气。另外,我们还联想到莎士比亚的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边城》的结尾,有一个远方的人,一个未来的时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行文也是新文学对外开放的果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