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15

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层层推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

  二、作者和作品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后世称“亚圣”。《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又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诱敌就范,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读课文,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3.学生个别朗读。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之”字的不同用法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一词多义:“以”字的不同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两个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用什么方法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六、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