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这是高二下册第8课《鸿门宴》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习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大事年表是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材料
秦汉之际大事记
(按当时以10月为岁首记事)
前209年 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 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 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大破秦军。7月章邯投降项羽。8月秦二世为赵高所弑。9月子婴为秦王。
前206年 10月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 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5月刘邦逃至荥阳。
前204年 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7月刘邦逃离荥阳。
前203年 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 10月、11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鸿门之后”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在垓下与自己的爱姬话别,写下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对于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但鸿门宴是项羽转胜为败的一个起点却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鸿门宴》,探寻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鸿门宴,成了不怀好意宴请的代名词。
三、听录音,检查字音
1.识记字音
沛公(pèi) 飨士卒(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卮酒(zhī) 许诺(nuò) 戮力(lù) 有郤(xì)
玉玦(jué) 樊哙(fán kuài) 披帷(wéi) 瞋目(chēn)
目眦(zì) 跽(jì) 彘肩(zhì) 啖之(Dàn)
须臾(yú) 刀俎(zǔ) 芷阳(zhǐ) 杯杓(sháo)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卮酒(zhī) 鲰生(qǔ) 瞋目(chēn) 人为刀俎(zǔ)
B.杯杓(zhuó) 犒劳(kào) 樊哙(kuài) 戮力同心(lù)
C.跪跽(jì) 飨客(xiǎng) 玉玦(quē) 否极泰来(pǐ)
D.彘肩(zhì) 参乘(shèng) 毋庸(wú) 睚眦必报(zì)
提示:A项中“鲰”应读“zōu”;B项中“杓”应读“sháo”;C项中“玦”应读“jué”。
答案:D
3.填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我国______________的体例,它分______________(12篇)、世家(30篇)、______________(70篇)、______________(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0余万字。鲁迅曾高度赞誉《史记》为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子长______________,(时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曾任太史令,他曾自述编著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答案:纪传 本纪 列传 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西汉
四、疏通第1-2节:
【原文1】沛公(pèi刘邦)军(用作动词,驻扎)霸上(今临潼东),未得(能,可以)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曹无伤使(派)人言于项羽曰(言于……曰:对……说):“沛公欲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西安东),使(让)子婴为(做)相(丞相),珍宝尽(全部)有(被占有)之(它)。”项羽大怒曰:“旦日(明天,第二天)飨(xiǎng犒劳)士卒,为(介词,后省略代词“吾”)击破(击败)沛公军!”当是(这)时,项羽兵(士兵,军队)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项羽主要谋士,桐城人)说(shuì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可译为“劝告”)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时,贪于(对)财货,好(喜欢)美姬(jī美女)。今入关,财物无所(动宾结构,没什么)取(拿取),妇女无所幸(宠爱),此(这)其(他的)志不在小。吾(我)令人(派人)望(观望)其气(他的云气),皆为(都是)龙虎(龙虎形状),成(成为,形成)五采(通“彩”,彩色),此(这是)天子气(气象)也。急(赶快)击(攻打)勿(不要)失(失去机会)!”
【原文2】楚左尹(yǐn官名)项伯(名缠字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伯、仲、季)也,素(向来,平时)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友善)留侯(官名)张良(字子房)。张良是时(这时)从(跟随)沛公,项伯乃(就)夜驰(星夜骑马跑)之(到)沛公军(驻军地),私见张良,具(通“俱”,全部)告(告诉)以事(把事情),欲呼(想叫)张良与(跟他)俱去(一起离开),曰:“毋(wú不要,副词)从(跟从)俱(一起)死也。”张良曰:“臣为(wèi替)韩王(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用作名词,急难,危急),亡去(逃跑离开)不义,不可不语(yù告诉)。”良乃(就、于是)入(进入),具(通“俱”,全部)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动词,对,对待)之(这件事)奈何(怎么办)?” 张良曰:“谁为(wèi替)大王为(想出)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者?”曰:“鲰(zōu浅陋,卑微)生说(shuì劝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wú不要,副词)内(通“纳”,接纳)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秦地可尽(占尽)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也。’故(所以)听之(听从了他)。”〔“鲰生说我”足见刘邦的狡诈。〕良曰:“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足够用来)当(dāng对等,抵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来)不如也。且(将)为(对待,对)之(这件事)奈何(怎么、如何)?”张良曰:“请(请允许我)往(到……去)谓(告诉)项伯,言(说)沛公不敢背(违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疑问副词,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动用法,使……活)之;今事有急,故(所以)幸(幸亏,幸而)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固定结构,“跟……比,谁更……”)君少长(zhāng,少长:偏义复词,偏在“长”)?”良曰:“长于(比)臣。”沛公曰:“君为(替)我呼入(喊进来),吾得(应该)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侍奉)之(他)。”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项伯即入(就进入)见沛公。沛公奉(捧上)卮(zhī酒器)酒为寿(祝健康),约(约定)为(结成)婚(女方之父)姻(男方之父),曰:“吾入关,秋毫(鸟兽在秋天出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不敢有所(有什么)近(接触、沾染),籍(登记籍册)吏民,封(封闭)府库,而待(来等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派遣)将守关者(表判断),备(防备)他盗(其他强盗)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进出)与非常(意外的变故)也。日夜望(盼望)将军至(到),岂(怎么)敢反(反叛)乎!愿(希望)伯具言(详细说明)臣之不敢倍(通“背”)德(忘恩)也。” 项伯许诺(答应),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自己来)谢(道歉)项王。”沛公曰:“诺(是)。”于是项伯复(又)夜去(离开),至(回到)军中,具(详细的)以(把)沛公言(话)报(告诉)项王。因(趁着)言曰(进言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对项羽的尊称)岂(怎么)敢入乎?今人(现在别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趁着)善(好好)遇(款待)之(对待他)。”项王许诺(答应了)〔“项王许诺”,前怒后许,没有主见。〕
【简析】
1. 第1节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请概括之。
明确:1无伤告密——导火线;2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2. 第2节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请概括之。
明确:1项伯夜访;2张良献计;3约为婚姻;4项伯说羽。
小结: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这是宴会前——宴前形势。
第二课时
一、疏通第3-4节:
【原文3】沛公旦日(第二天)从(使……跟从)百余骑(jì,一人一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道歉)曰:“臣与将军戮(lù)力(合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南),然(然而)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得(能)复(再次)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谗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通“隙”,隔阂)。”项王曰:“此(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说的。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不然(这样),籍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至此(这样)?”项王即(当)日因(于是,就)留沛公与饮(即“与之饮”,省略了宾语,一起喝酒)。项王、项伯东向(面向东,东向为主座,其余类推)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陪坐)。范增数(shuò多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项王,举(举起)所佩玉(佩带的玉佩暗示)玦(与“决”同音,要项羽下决心)以示之者三(来暗示他多次),项王默然(沉默着)不应(响应)。〔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起(起来),出(出去),召(喊到眼前,叫来)项庄,谓曰(对他说):“君王为人不忍(狠心)。若(你)入(进去)前(上前)为寿(祝寿、敬酒),寿毕,请(请求)以(用)剑舞(舞剑助兴),因(趁机)击(袭击)沛公于(在)坐(通“座”,座位),杀之(杀掉他)。不(通“否”,否则)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都)且(将)为所(表被动的句式,被)虏(俘虏)!”。〔范增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庄则(于是,就)入(进入)为寿(敬酒祝寿)。寿毕(敬酒完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没有什么)为(可以)乐(娱乐),请(请允许我)以剑舞(用舞剑助兴吧)。”项王曰:“诺(好)。”项庄拔剑起舞(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亦(也)拔剑起舞,常以(用)身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蔽(掩护)沛公,庄不得(无法)击(袭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极为严峻。项伯拔剑掩护沛公。〕
【原文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fánkuài刘邦部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良曰:“甚急(很危急)!今者(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他的用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这情况危急了)!臣请入(请允许我进去),与之(跟他)同命(拼命)。”哙即(就)带剑(带着宝剑)拥盾(持着盾)入(闯入)军门。〔张良招樊哙进帐,保护沛公。樊哙勇猛闯帐。〕交戟(jǐ拿戟交叉着)之卫士欲(想)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不内(入内)。樊哙侧其盾(侧拿着他的盾)以(用来)撞(冲撞),卫士仆(倒)地。哙遂(于是)入,披帷(掀开帷幕)西向立(站着),瞋目(chēn瞪眼)视项王,头发上(向上)指(直竖),目眦(zì眼眶)尽裂(都要裂开了)。项王按剑(拿着剑)而跽(jì跪直身子)曰:“客何为(干什么)者?”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乘(shèng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樊哙者也(判断)。”项王曰:“壮士!——赐之(赏赐他)卮(zhī)酒(一杯酒)。”则与(就给他)斗卮酒(一大杯酒)。哙拜谢(下拜道谢),起,立(站)而(着)饮之(喝下它)。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猪的前腿)。”则与(就给他)一生彘肩(一只生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把他的盾扣在地上),加(放上)彘肩上,拔剑切而(切割着)啖(dàn吃)之。〔项羽不怒,反而赞美樊哙,紧张气氛缓解。樊哙切吃生猪腿,是真正的勇士。〕项王曰:“壮士!能复(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语气副词,尚且)不避(回避),卮酒(一杯酒)安(怎么)足(值得)辞(推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心肠),杀人如(唯恐)不能举(尽),刑(名词用作动词,用刑)人(对人)如恐(唯恐)不胜(尽),天下皆叛之(反叛他)。怀王(名心,战国时楚怀王之孙。项梁起兵立他为王,也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令人把他杀了)与诸将(和其他将领)约曰(约定说):‘先破秦(打败秦国)入咸阳(进入咸阳)者王(wàng称王、封王)之。’今(现在)沛公先(首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占有),封闭宫室,还军(退兵)霸上,以(来)待(等待)大王来(到来)。故(特意)遣将(派遣将领)守(把守)关(函谷关)者,备(防备)他盗(其他盗贼)出入(进入)与非常(意外变故)也。劳苦而(而且)功高如此,未有(没有)封侯之赏(奖赏),而(却)听(听信)细说(小人的谗言),欲(要)诛(讨伐)有功之人,此(这是)亡秦之续耳(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后继者。耳:“而已”的合音,罢了)。窃为(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也!”〔最后是以极其诚恳的态度,提出建议。完全是从项王的角度,在为项王着想!〕项王未(没有)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应(回答),曰:“坐。”樊哙从(挨着)良坐(张良坐下了)。坐须臾(一会儿),沛公起如(动词,到……去)厕,因(趁机)招樊哙出。〔项王赐座,危机缓解。刘邦趁机离席逃跑。〕
【简析】1.第3节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请概括之。
明确:1刘邦谢罪2出卖无伤3项王留饮4范增举玦5项王默然6项庄舞剑7项伯翼蔽。
3. 第4节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请概括之。
明确:1樊哙撞帐2项羽赐酒3樊哙斥羽。
二、疏通5-7节:
【原文5】沛公已(已经)出,项王使(派)都尉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为刘邦谋士,官至丞相)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没有告辞)也,为之(对这件事)奈何(如何、怎么办)?”樊哙曰:“大行(大的事业)不顾(顾及、注意)细谨(细枝末叶。谨:行为),大礼(大的礼节)不辞(争,计较)小让(小的谦让)。如今(现在)人方为(正是)刀俎(zǔ砧板),我为(是)鱼肉,何(何必)辞(告辞)为(呢,表反问的语气词)?”于是遂(就)去(离开)。〔刘邦不辞而别,心有顾虑,樊哙一席话,有过人之处。〕乃(于是)令(让)张良留谢(留下辞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即“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操,拿,这里指携带)?”曰:“我持(带来)白璧一双,欲献(打算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欲与(打算送给)亚父。会(副词,恰巧,正好碰上)其怒(他们发怒),不敢献。公为(替)我献之。”张良曰:“谨诺(遵命)。”〔留下张良周旋。〕当是(这)时,项王军(驻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相距)四十里。沛公则(于是,就)置(丢下,放弃)车骑(车马随从),脱身独骑(脱身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等四人持(拿着)剑盾步走(边走边跑),从郦山下,道(取道)芷(zhǐ)阳(县名,西安市东)间(jiàn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行(走)。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从这条路)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罢了)。度(duó估计)我至军中,公乃(才)入。”〔刘邦成功脱险。〕
【原文6】沛公已去(已经离开),间(jiàn从小道)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shēng禁不起)杯杓(sháo酒力),不能辞(告辞)。谨使臣(谨让我)良奉(捧着)白璧一双,再拜(拜两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拜两拜)奉(捧献)大将军(指范增)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良曰:“闻(听说)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他),脱身独去(抽身独自离去),已至军矣(已经回到军营中了)。”〔张良入谢,气氛缓和。刘邦逃走,项羽受璧,足见项羽的轻敌大意,有勇无谋。〕项王则(于是)受(接受)璧,置(放)之(它)坐(通“座”,座位)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出剑来将它击碎),曰:“唉!竖子(小子,指项羽)不足(值得)与(与之,跟他)谋(谋划大事)!夺项王天下者必(一定)沛公也。吾属(我们这些人)今(时间副词,将)为(被)之(他)虏(俘虏)矣!”〔范增愤怒出言,暗示鸿门宴将成为战争的转折点,预示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
【原文7】沛公至军(回到军营),立(立即)诛杀(杀死)曹无伤。〔刘邦的果断。〕
【简析】1.第5-7节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请概括之。
明确:1刘邦脱身2张良留谢3项王受璧4亚父破斗5沛公锄奸。
2. 《鸿门宴》是编者加的题目,你认为取此题的用意何在?
明确:第一,以鸿门宴为线索,有宴之由来、宴上争斗、宴后余事,这些都是围绕“宴”来展开的。第二,鸿门宴是楚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刘项争斗中最关键的一环,成为各自势力的转折点。第三,鸿门宴是双方表面平和,实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演化为政治集团间激烈斗争的代名词,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第三课时
一、人物分析
1.项羽
【赏析】《史记》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刻画了项羽这一历史上悲剧式英雄,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探究和反思。研究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借鉴。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这一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人物性格鲜明。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而且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的进言,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最可笑的是,他竟然很随便地就把曹无伤出卖给了刘邦,这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项羽出身楚国名将世家,比地痞出身的刘邦更加讲信义,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项羽最大的弱点,是缺乏战略眼光,刚愎自用。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②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犷等。
2.刘邦
【赏析】刘邦是一个成功的英雄,他既无超群的武艺,又无过人的谋略,而且手无寸柄,没有尺寸之地,为什么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而夺取天下?这也是一个令许多历史学家极感兴趣并为之终生探究的课题。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关于项羽的形象。 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妇人之仁,自矜功伐。 第四节,在杀机四伏的席面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的场面,说明未来之前,项羽和范增不是全无计议打算,不过由于项羽骄横自用的思想堡垒,被刘邦的糖衣炮弹所命中,认为刘邦既已表示臣服,再没必要杀他而已。从座位席次安排上,可以见出项羽骄矜自大满没瞧起刘邦的倨慢心理。
关于刘邦的形象。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③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能屈能伸。 第二节,是具体写刘邦向项伯进行请托收买的生动场面。刘邦的狡诈、阴险、俗恶的灵魂,也得进一步的描绘和暴露。他不但卑躬折节地一再向项伯“奉酒、为寿”并且和项伯约下将来作亲家翁。这在封建社会极端重视姻亲血族关系的时代,是拿近便套交情的无上手法,因为“再厚还能厚过儿女亲家了么”!他在项伯渐曲入彀之后,就正式展开了他的一套虚伪的本题说辞。什么“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什么“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真是再虔诚再恭顺连语气也再婉转没有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敬谨”心情,不惜在自称上,由“吾”变到“臣”;在他称上,直呼项伯为“伯”。在一个重视私交甚于国家大事,惯于起不自觉的内奸作用的封建贵族面前,他的一套伎俩,果然获得市场。他完全蒙混了项伯 ,既得到了项伯的向项羽说和的“许诺”,还得到了项伯替他作的进一步安排和亲切叮嘱:“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在这里可以使我们预察到是刘邦的请托深庆得人;从项伯口气中,也可以知道他完全有说服项羽的能力与自信。
二、“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精彩的人物语言是鸿门宴的一大看点。请你从第二部分选出最能体现刘、项性格的语言,并简要赏析。
参考:刘邦: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谷阝。
赏析:“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回忆往昔戎马生涯,以忆旧来麻痹项羽,软化其戒备之心。“不自意”是委婉措辞,将有意说成无意,打消了项羽的猜疑。还将责任推到小人的身上,小人者终属谁不可知,但可知这是刘邦的自我开脱之辞。非鸿门谢罪不能表明刘邦的诚心和真心。卑辞谢罪看似恭敬,实可看出刘邦的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
项羽: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壮士!——赐之卮酒
赏析:由此看来刘邦的计谋奏了效,项羽完全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以实情相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沛公有意为假,项羽却无意为真。使沛公于不经意间钓到了大鱼。足见项羽直率简单,轻信人言,胸无城府。
樊哙闯帐本是违令的,这是樊哙为防万一,与之同命之计。项羽不仅不疑,反被他的勇猛剽悍所吸引,称其壮士赐之卮酒,见其生吞海饮,难掩赏识之意,盛情款待。足见项羽的耿直磊落,胸无城府。
三、选出你所欣赏的人物,从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背景知识。(按所选人物分组,小组集中讨论,归纳形象。)
参考:项羽:优柔寡断、耿直磊落,胸无城府,暴燥鲁莽、刚愎自用、骄纵轻敌
刘邦: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于纳言
樊哙:勇猛剽悍、机智能言、粗中有细
范增:老谋深算、骄横独断
四、扩展延伸:1 、项羽自刎乌江时,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盖世英雄为什么走上了末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1)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政治舞台上更需要刘邦而不是项羽。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项羽更适合做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驰骋疆场,而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术的政客运筹帷幄。
(2)集团成员的合作精神:项氏集团人心涣散。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刘氏集团人心向背。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
(3)用人策略: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而刘邦知人善任,“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 、项羽最终失败了,但司马迁为什么还将他列如本纪?并且《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的得意文字。 资料:
按史法,天子则称“本纪”者,……司马之意并非以“本纪”非天子不可用也,特以天下之权之所在,则其人系天下之本,即谓之“本纪 ” 。 ——清·张照《殿本史记考证》
项羽崛起,争雄一朝,假号西楚,竟未践天子之位,而身首别离,斯亦不可称“本纪”,宜将为“世家”。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司马迁以项羽置本纪,为《史记》入汉第一篇文字,俨然列汉诸帝之前而无所忌,盖深惜羽之不成也。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其一生立言主意,…… ——明·钟惺《葛氏〈史记〉卷七》
参考:(1)《项羽本纪》中有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诸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高度评价,选入本纪是由于项羽纵横驰骋,趋兵百万,势如江涌,咄咄逼人的王者之霸气。
(2)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下包含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体验及人生价值取向。司马迁爱人中之奇者,超特独绝,傲视万物,冲破俗律,遭受不幸的悲剧性人物。慷慨悲歌,荡气回肠,悲剧的力量撼人心魄。这是司马迁的得意文字,也是他的动情文字。
五、文言知识归纳:
1.词类活用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名词作动词,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名词作动词,以眼示意)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见(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式,使……活,救活)
(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式,使……跟从,率领)
(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式,使……称王)
2.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离。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与晚相对。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
(6)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3.特殊句式
(1)为(余)击破沛公军 (省略句)(2)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略句)
(3)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状语后置句)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5)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
4.古今异义词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偏义复词,进入;今义:并列式,出进。非常 古义:不同寻常的事情的发生;今义:很,程度副词。)
(4)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法律规定的夫妻关系。)
(5)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5.相关成语
(1)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目的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4)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6 .一词多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