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美丽的颜色》课例教案案例

日期:2022-06-10

这是《美丽的颜色》课例教案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了解名人的故事,而且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的智慧。学生自己读传记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满足于浅阅读的层次,那么无疑是对优秀传记的最大浪费。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为例,阐述了人物传记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在猜读中调查学生的自读

  作为自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自读感受,并以此作为学情评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为读而读”,毫无目的,“泛泛而读”,不知“为何而读”,甚至抱怨道“这本书与我何干”。表面看似没有疑问,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或者说没有真正读进去。因此,教师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读,进入文章内核,培养学生主动而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生:本文写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有什么精神?

  生:美丽的颜色是指什么?

  生:哪些句子表达了主旨?

  (上述问题老师都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中熟悉了文本内容和传主的精神品质)

  老师公布谜底: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传记,注解中有。

  师:许多人都喜欢读传记。读传记要读什么呢?

  生:故事,思想,精神,成就,好词好句……

  师:好的传记,不仅故事,还有写法,还有思想感情。

  学生初读本文的感受就是那些表现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浅阅读这个层面突围呢?肖老师巧设“猜一猜”的学习活动,既调查了学生自读的情况,又激发学生对传记文“到底读什么”的思考,紧扣文体特征展开教学。以文体作为切入点,确立阅读的方向,指引阅读路径,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旨在培养高阶思维的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传记文阅读的方向不是追寻传主私生活的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就是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导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 阅读传记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传记文体类纷呈,写法独特,往往将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以小见大,真抵心灵。阅读传记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丰富语言学习的经验。

  二、于反复处读出人物的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常常忽视的地方,需要格外关注的“语文的经验”,更是帮助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路径。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美丽的颜色》的片断:

  师:这篇文章有你读不出来的东西。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将故事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生:共有三个句子,分别是第18节、第20节和第22节。

  师:请读一读。(学生个读。第18节分角色朗读,一个女生扮演居里夫人,一位男生扮演比埃尔,老师读旁白)(第二次再演读,无老师旁白)

  师:你对居里夫人的朗读满意吗?

  生:满意,因为他读得感情很丰富。

  师:哪个词丰富?

  生:“它”这个字很有味道。

  师:读出什么味道?

  生:好奇心,兴奋感。

  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期待与热爱。

  师:(请居里夫人再读一遍)大家觉得她的语速比以前快了还是慢了?快好还是慢好?

  生:快。

  师:读快一点,读一下。你们觉得他像居里夫人?不能太快,毛手毛脚,不沉稳。比较温和。

  生:不像,居里夫人应该有科学家的沉稳感。

  师:好,玛丽应该怎么读?和颜悦色。生读。

  生:还要读出温柔。因为居里夫人毕竟是女人,要读出女性的温柔。

  师:还有作为丈夫应该什么语气?不是绝望的,表示我也好奇,要读出鼓励的语气。“美丽的颜色”语调要上扬。比埃尔的“我不知道”怎么读?注意语气语调。(生个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不知道”不能读得太压抑,因为比埃尔也很想知道镭的模样,同样怀着好奇心。

  师:语调要上扬。好,大家看一看,人物的对话中就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旁白)

  师:同学们,没有什么比艰难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共同研究,迎来成功更令人向往了。

  读懂了传记中的对话,也就读懂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就等于拥有了打开传记之门的钥匙。肖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沉潜于扮演的角色中,反复玩味和推敲对话中的语气语调,在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尝试发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培养语言的敏感性。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把人物写活了,有了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有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教学佳境是靠老师的精准点拨才能营造出来,才能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充满语言的魅力。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人物的情感便逐渐沉淀在学生的心底。在真情的朗读中,真切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程度,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接下来的反复处更加精彩:

  师:(学生齐读最后三小节)为什么连用四个“转向”?

  生:强调当时居里夫人发现镭时的幸福感。

  生:转向看时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给人以亲切感和画面感。

  生:作者有个女儿,在这里抒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师:复杂怎么讲?

  生:作为科学家,教研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科学研究,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为母亲,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师:你们也是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还会自动发光!

  四个“转向”将两难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名利取舍,甘于寂寞,矢志不移,令人心生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同样丰富细腻的情感。

  三、于细微处咀嚼作者的意图

  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固然重要,但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学生个读第20节对话)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这两句怎么读?

  生:读轻一点,要读出小心翼翼。因为镭就像他们的孩子,不能惊扰它。

  师:为什么用感叹号?难道不要点灯?要轻轻读?

  生:轻读,因为确定今晚要看见镭了,要给丈夫惊喜。

  (学生分角色再读)

  师:“看哪……看哪!”这两句怎么读?(学生个读,声调越读越高)

  师:为什么喊得那么响?

  生:激动呀。

  师:这里用了省略号和感叹号,能不能像刚才那样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都用感叹号?

  生:科学家此时应该沉稳,宁静。这样表达说明居里夫人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同学们,如果今天镭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

  生:来个新闻发布会,叫上媒体记者报道炒作一番。

  师:但是这对科学家呢?她们过得平静而孤独。让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家的内心,洞察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生: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宁静朴素,普通,孤独,淡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淡泊名利。这就是本文描写要传达的一个意图。

  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居里夫人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语言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传主的痛苦和欢乐,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感同身受,积累人生的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与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遭际离合欢乐悲苦都映射在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真的精神流射、心灵律动和情感宣露。话语中往往有一些词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它们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也可以是标点符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精读策略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语言,细心揣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于反常处把握文本的特质

  孙绍振教授曾这样论述:“对于情节来说,它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轨,暴露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培东老师就是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请看下面的片断:

  师: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之处是什么?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生: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她的日记和信札,例如第5、6、11、14、15节。

  师:为什么作者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日记信札中的话?

  生: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师:作者写什么,就要居里夫人的话来证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

  生:因为那晚最能表现她们的,是她们的神态和动作。

  生:因为当时居里夫妇喜悦激动,便于描写和抒情。

  生:如果全部引用就显得行文单调了。

  师:对的,引用也该有个“度”,不能无限度地引用,有理。传记在强调事件的真实性,也强调文章的生动性,这是传记文的两大特点。

  引述传主的原话或诗作著述,能写活人物,突出性格,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但过度引述也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肖老师抓住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一篇”的文本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妙,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理解并掌握传记中引述的写法,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目。但是对局部细节也可采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即可。

  传记中的想像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场景描写,聚焦某一个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像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像不仅弥补了客观史实的不足之处,也让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此问切中肯綮,调动学生思考传记作品中所蕴含着“想像”的元素。这种想像“我相信那是可能有的,虽然我拿不出原始材料加以佐证。”学生也不在乎发现镭的晚上居里夫妇这番对话的真实依据,因为学生读到此处已经完全沉浸在传主的精神世界中,就像一位老者现身说法,引领读者进入传主独特的人生世界,耳提面命,同喜同悲,心心交印。

  艾夫·居里拂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允地再现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传记文的表达之中。我们教师要精准解读这些文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更要体验人物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情感世界,保持心灵的柔软和敏感,寻找缝隙、经典、原型,用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期待着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产生和谐美妙的契合和共振。一旦灵魂产生共振,美乐爱觉就会被激发,阅读传记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1页,第216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第335页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第1页.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31-658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28-29页.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第10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