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这是《12.荷花》教学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荷花》一文,改选自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个少年的笔记》,它包含三则笔记,分别是《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爬山虎的脚》。《荷花》一文就是改选自《诗的材料》。叶圣陶先生把这三篇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文章放在一起,编名为《一个少年的笔记》,这与其一贯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希望少年们通过这三篇文章能够学会观察,学会提炼,学会写作。从作者的编排意义上看,让学生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语言风格,应是本文的目标之一,此应属于策略性知识。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呢?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看出,作者观察顺序、合理联想、修辞以及语言的清新等方面入手,营造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夏日清荷图,这又是程序性知识。
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文,我们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什么?除了感受语言文字所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而这种美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则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需要用合适的语言表达眼中之景,心中之景,使文字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解读文本。】
12 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宋朝周敦颐说荷花“香远而益清”,清早,公园行人稀少,四周一片静谧,正是赏荷的好机会,因环境合宜,后文才有了人景合一的妙想。】。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赶紧”“跑”二词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荷花的喜爱,没有了这份喜爱,我怎能观察得那么仔细呢?】。
【第一自然段用两句话点出了“我”对荷花的喜爱,看似无意,实则蕴含深意,人云:“文不惊人死不休。”一篇好文往往是渐入佳境,《红楼梦》中“芦雪庵对诗”一回中,王熙凤起诗“一夜北风紧”似白实雅,为后面留出无限的空白,才有了后面的妙趣。这样的开头,能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先写荷花,再写荷叶,是符合作者的观察顺序的,满池碧绿的荷叶托着洁白的荷花,目光自然先被那挺拔的荷花所吸引,这也为后面的“冒”作铺垫。写荷叶的诗最有名的要数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了,“何田田”三字,极尽荷叶之神韵。这里用“挨挨挤挤”,写出荷叶在清风吹拂下的可爱身姿,“挨挨挤挤”可引导学生结合“扌”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古来有之,曹植有“朱华冒绿池”之说,这里翻用之,写出荷花的勃勃生机,与少年相似】。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连用三个“有的”,写出荷花的各种姿态,这是眼见之景。如何写景,动词的准确使用是其要素之一。】
面对满池的荷花,如何把所见之景写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是学生能够掌握的。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是承接上文的“一进门就闻到清香”一句的。从第二句开始,先写荷叶,再详写荷花,连用了三个“有的”写出荷花的姿态美。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原文这一段是这样写的: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景美,自然会引起孩子无限的想象,是谁画出了这满池的画?不是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大画家,而是神奇的大自然。原文中的“那画家是谁呢……”以省略号收尾,我觉得更能引起孩子的猜想:那画家是谁呢?他是怎么画的呢?他会用哪些颜料呢……文到此处,已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接下来会写什么?看写荷的文章,描述完客观的荷后,往往会把它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融情于理,微言大义,这是为宣扬自己的思想服务的,不免有贴标鉴的嫌疑,且也不符合孩子看荷的视角。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是荷花”“荷花是我”?上文是人在看景,情在景中,这里已是“人景合一,情景交融”了。“站”在阳光里,这是一朵沉思的荷花,也与第一段“清早”暗合。】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恍然出世,纤尘不染。】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做一朵荷花,静也好,动也好,动静由心,动静由物,我就是荷花,荷花就是我。“静静”一词直达心灵深处。】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起“鱼戏莲叶间”,用儿童之口吻写,自然而神奇。】
读到此处,什么样的语言都是多余的。原文题为《诗的材料》,诗的材料何来,诗来源于生活,可是,没有诗心,没有诗情,没有这种融己身于景中的天人合一,再好的景也只不过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这种境界如何用语言来组织?拟人的合理运用,是“拟人”把“景”和“人”两者融合到一起,使得景即是人,人即是景,情与景合而为一。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恍然入境,又恍然出境。自然收尾。】
这一单元的主题应为“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这一课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被文字所触动,所感动,透过文字的表面去认识,去体会这景这情,且学会运用。情与景,人与物,两者如何融合,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才有了景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织而实现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破解文章的密码,即观察顺序,修辞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