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这是《台阶》课题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一课时:徐教授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学案,自主读书,并完成学案问题。徐教授设计的问题是:
积累字词:初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词写在右边的边框里;(15分钟)
文本认识:读课文,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同学之间可以商量,但希望能够独立完成。(30分钟) 故事怎样描述父亲没有台阶层级比时家庭的欢乐? 从表象看“台阶”为什么能成为乡间人们地位的象征? 故事怎样描述高台阶成为父亲的追求目标? 从故事说什么元素可以看出父亲造屋的艰辛?怎么叙说的? 父亲造屋为什么拖那么长的时间?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面对该台阶父亲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父亲是可怜还是可爱? 读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领悟? 第二课时的课堂流程: 从造屋的时间长度读文本的内蕴: 从时间长度读父亲的艰辛: 徐:时间的长度是父亲工作量的标志。父亲用大半辈子时间做准备,从一年来看,父亲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砍柴,半个月捡屋基卵石;从一天来看,鸡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顶着星星出,背着月亮归。在造屋过程中,他陪匠人一起干活,晚上他一个人筹划材料,睡下三四个小时,就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作者大篇幅的时间长度描写,足以写出了父亲的艰辛。 从时间长度读父亲的平凡: 徐:父亲用多长时间盖起新屋的呢?应该是从壮年到老年的大半辈子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呢?因为“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他没有别的能耐,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积攒。四个月砍柴,一担一元钱,一年才卖一百二十元,十年也就一千二百元,二十年才两千四百元。看看他的辛酸,一块砖,一片瓦,塞起一个角票,这些与九级台阶反差太大了。父亲造屋,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时间长度对比高台阶给父亲造成的失落感,体会父亲的苦涩。 徐:新屋造成后,父亲的反应是什么?不适应。台阶的落成带给父亲的不是幸福,而是巨大的落差。闪腰后,“很少跨出我家的台阶”“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就像父亲自己问自己——“这人怎么了”?这是与付出根本不相称的。父亲的苦涩也就在于此。为了在别人眼中有地位,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更没有一天为自己来活。
现在教师,一研究小说就从人物入手,其实,叙事性文体要善于从文章的重要元素入手——时间。时间长度往往被忽视,时间长度可以让我们品出内蕴来。 从台阶的高度比解读文本的内蕴: 居屋台阶高度比构成父亲的精神压力; 徐:台阶的层级比是地位的象征,这种思想已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父亲总觉得我家的台阶低”,“总”说明这在父亲心中已成了心病。经过千辛万苦,象征地位的台阶落成了,可父亲感觉如何?不适应。九级台阶又给父亲带来了精神压力。 新屋的高台阶给文本带来“不自在”; 徐:父亲回答没吃过饭,其实已经吃过了,这是一种精神恍惚。坐台阶也不舒服,不知坐哪更合适,这是精神上对台阶的不适应。从物质上完成高台阶的建造,而他的心里并没有做好准备,新的负担又来了。不值呀! 新屋的高台阶破坏了父亲生活的生态平衡: 徐:挑水时毛竹扁担“嘎叽”的惨叫,父亲闪腰等都说明父亲老了,体力不支了。不仅如此,新台阶还要求父亲改变着已有的生活习惯,比如磕烟灰都感觉不对劲了。在设想一下今后的生活,父亲要为高台阶付出多少呢?过高台阶生活也要有高台阶的心理准备,很明显,父亲不适应做高台阶的主人。什么样的人要适应什么样的生活。 必须学会栖居: 徐:读这篇文章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学会栖居。“栖居”是什么意思?是居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筑造的本质是让栖居。“栖居”的特征是保护,“屋”是什么意思?屋,居也。还有一种解释是”屋之”是遮挡之意。父亲盖房子的目的是为了争地位,这违背了筑造的性质。想想我们的社会,多少人在为了房子成为房奴,一个好的作品能够揭示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台阶》正暗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父亲是早期的农民房奴,而今城之中买大房,房贷增加几十万的有的是,超越心里地平线的一切行为都是文中父亲的行为。我们要学会栖居,学会生存。
本文不是在写父亲的光辉形象,而是在写父亲的悲剧。一个人如果超越自己的实力,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那他的人生毕竟暗淡无光,不管他成功与否。我们是给自己生活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精彩回放:
1.徐教授的个性解读耐人品味。《台阶》这篇文章篇幅长,讲了父亲艰难的一生,整篇文章没有精彩的情节,更多的是作者掏心窝的叙述与一些细节的描写,这应该是天下劳动父亲的代表,他们勤劳,他们不满现状,他们生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之中。为了这些,父亲们倾其一生的奋斗着,可到后来,却不能够享受自己创造的“高台阶”,这不能不让人心痛。父亲可爱?可敬?还是可怜?在徐教授看来,造高台阶的父亲是悲哀的。因为父亲一直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你干嘛要造九级呢?造六级行不行?甚至就以前的三级行不行呢?同学们可以看出来,在没有台阶比时一家人快乐吧!青石板的青幽,水汪汪的凹凼,青石板留下了我快乐的童年,记录了父亲洗脚的幸福,母亲坐在门槛上,看着这一切该是多美呀!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如果强迫自己去追求虚浮的东西,那到头来也只有身心憔悴,心灵失去栖居点。
2.徐教授的切入点别致高妙。这篇文章徐教授抓住时间和空间两个元素,从时间的长度解读父亲的艰辛,从空间的高度来解读父亲的精神压力,就像经线和纬线成为解读课文的骨架。仔细阅读文章,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父亲为造屋付出的准备。父亲注视别人家高台阶的目光,父亲从壮年忙到老年,从春天忙到冬天,从黎明忙到半夜,草鞋堆得比台阶还高,一块砖一片瓦的拾捡,一角票一角票的积攒,一担柴一担柴的去卖,文字里渗透着满是艰辛与汗水。笔墨第二多的应该是九级台阶造成后的不适应,高水平的生活应该有高水平的心理准备,否则好的物质享受也不会承受得起。父亲坐台阶的不自在,磕烟灰的不习惯,担水闪腰,稀里糊涂的答话,莫名的自问等等叙述都是父亲精神压力的外在表现。当物质的富有超越心灵的承受力时,人其实生活得会很不随意。
3.徐教授的留足阅读很是独到。第一课时就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尊重学生自主解读的权利,这一点看似没什么,其实正是今天语文课堂所缺失的。我们在教授语文时,我们往往不给同学更多读书的时间,而是草草进入知识的教授,我们的学生真的明白了吗?也只有记下老师的理解,学生很少读出自己来。想想我们讲的又多是学生会的,而学生不会的,老师或许也不知道。文本阅读要从文本认知层面走向学生生存层面,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对生活的暗示,文本解读要更多的思考一下生活意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