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及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又黑又冷的举国欢庆的大年夜的晚上,主人公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赤着脚出来卖火柴,但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她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终于鼓足勇气相继五次擦然火柴,一次次在幻想的世界里满足了自己的小小的渴望,这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最后在微笑中迎接死神的到来。
2、易错字词。
“兜”“焰”“诞”的笔顺及书写。
“哆哆嗦嗦”“暖和暖和”的读音。
“喷”多音字的辨析。
3、词句解析。
①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是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②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关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几句,如,“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天里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可为什么她还是擦着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
④“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在教学中,这里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⑤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5、语言特点。
(1)虚实结合。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2)想象合理。文中的小女孩每擦燃一次火柴就会产生一次幻景,而这些幻景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自己当时极度需要的。作者写这篇童话,是由一幅图画结合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联想到的,是基于现实的想象,是合理的。
二、背景了解。
1、关于作者。
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生于丹麦的贫民区。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一名鞋匠,体弱多病。母亲长父亲几岁,是一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75年8月4日病逝。安徒生用40年心血精心编织了168篇童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他的作品被翻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创作。
2、创作背景。
当时,有一个朋友寄给他一封信,信里附着三幅图,要求他写篇童话,以配其中一幅图。他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儿是安徒生的母亲。他还想起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 -- 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秀感人的童话。
三、设计意图:
本文是选自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辞海》)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即童话中的想象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凄美感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朗读和领悟写法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关注人物的命运,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脉,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理解卖火柴小女孩的艰难处境。
教学重点:
品读第一部分,理解小女孩的艰难处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说起大年夜,我们并不陌生,想一想,去年除夕你是怎样度过的?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这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为什么这样做呢?结果怎么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认识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你对安徒生有多少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易错生字词。
2、通过预习,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卖火柴——划火柴——冻死了)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汇报并说说理由。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3.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4.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5.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感情朗读课文,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细细品读这篇经典童话的魅力。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板书:卖火柴——划火柴——冻死了)
3、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回到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身边,去看看她是怎样卖火柴的?指名配乐朗读第一部分。
二、聚焦重点,品读感悟。
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次次划着了火柴。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10自然段,看看她划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2、交流汇报,完成表格。
小结:她一次次看到的这些景象是美丽的幻想,结果是残酷的现实。想一想: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看到火炉是因为寒冷,看到烤鹅是由于饥饿,看到圣诞树是因为孤独,看到奶奶是由于痛苦,也就是说,她所想象的这些景象都是当时极度需要的,是基于现实的,因此是合理的)
3、聚焦课文第5自然段,揣摩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在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小女孩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4、汇报并指导朗读。(害怕、纠结——惊喜、激动——失望、伤心)
5、在以后四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小女孩没有经历这么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是从看到幻景的激动、惊喜到火柴熄灭的伤心、失望,请你练读6——10自然段,读出这种心理变化过程。
6、指四名同学配乐读课文6——10自然段。
7、师读并出示:“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怜的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三、感悟结局,升华主题。
1.指名读这个令人揪心的结局。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前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在临死前是在美丽的幻想中度过的,所以说她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她死了就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了,对于她来说,死就是一种解脱。通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8年,距现在已经有近170年的历史,历经百年,魅力不减,原因何在呢?
1、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的过程。放眼全文,第一部分写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为写实,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为虚,美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2、想象和幻象是童话的一大特点,文中的小女孩每擦燃一次火柴就会产生一次幻景,而这些幻景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自己当时极度需要的。作者写这篇童话,是由一幅图画结合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联想到的,是基于现实的想象,是合理的。
3、出示创作背景。加深感受。
当时,有一个朋友寄给他一封信,信里附着三幅图,要求他写篇童话,以配其中一幅图。他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儿是安徒生的母亲。他还想起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 -- 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秀感人的童话。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重读《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重读《安徒生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划火柴——冻死了
可怜 幸福
虚实结合
想象合理
课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