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这是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题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柏林》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小说构思精巧,全文字数不到400字,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了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在柏林》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怎样教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统编教材的基本编排理念:一个核心、双线结构、三位一体。
一个核心指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指的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双线结构是指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训练序列。例如《在柏林》这一课是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发挥想像,创编生活故事。
三位一体是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精读课文习得方法,受到熏陶和激发;略读课文内化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课外阅读延伸为课外多篇阅读,拓展为整本书的阅读。
鉴于以往对略读课文的认知,大多数教师认为略读课文一般要淡化精细的研读,突出默读和浏览,通过“读、找、画、写”等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过渡;精读课是学方法,略读课文是练技能;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应侧重方法的应用训练。这些观点和统编版教材对略读课文的定位基本一致。
于永正老师认为:“略读课文就是强调一个‘略’字,略读者,大致了解一下也。所谓大致了解,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保底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展开。但是尊重编者意图不等于机械照搬,我的课堂可以由我做主。好多略读课文文质兼美,就不妨教的精细点。语文教师应该有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不要太拘泥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好多国家、地区的老师都自己编教材。”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在柏林》。课文题目下面的“阅读提示”是这样写的:
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达战争这一灾难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从“阅读提示”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处理三方面的内容:1.关注小说的表达方法,通过列车上的平民对话这一侧面描写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2.关注小说结局的出人意料,巧妙的情节安排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3.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以上三点如果处理到位,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不过,还有一点不可忽略,《在柏林》和《桥》、《穷人》两篇小说并不相同。前两篇文章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而《在柏林》一课,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并不吻合,其意在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一主题。环境、情节、人物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
教学内容确定下来了,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放手自学为主。放手自学,马上就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学生能不能学明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引导着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
语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亲密对话。《在柏林》这篇文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及带给人们的灾难,不过,对于侧面描写这一写法,单单通过这一篇小说的学习,学生很难发现。我认为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生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侧面描写这一方法。出示和战争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一组:
枪林弹雨 炮火连天 血流成河 狼烟四起 血肉横飞 尸横遍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从这些词语和诗句中,可以看出描写的多是环境和人物分别是战场、士兵,再反观《在柏林》一课,描写的却是列车上和平民。通过这一对比就可以解决侧面描写这一教学目标了。
在处理这一教学目标时,学生汇报和战争相关的语句时,谈到环境描写时,必然会涉及到“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一句,就可以顺势解决这一目标。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一句和文中的“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句相呼应。第一处平静较容易理解,可以一带而过,这是作者在为下文蓄势。在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一句时,需要回扣文中战时后备役老兵所说的那一段话: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但是,仅仅从这一段语言描写中,学生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藏的对战争的悲愤之情。这里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假如同学们就是列车上的乘客,你听了老兵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通过对文本的想像补白,感受这篇小说巨大的张力。
老兵所说的话,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通过前面的铺垫、蓄势,在这里陡然说出如此让人震惊的话语,起到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是对于这一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能会有所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是个秘密。教师如何不讲,让学生自己发现、体会呢?可以尝试着改写的方法,把改写的内容和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原文的好处,借此达到体会作者构思巧妙的教学目标。
纵观三个教学目标,分别为学生搭建了补充阅读资料成语和诗句,补白想像、改写三个教学支架,突破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学,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理想和现实往往还有很远的距离,课堂呈现会是怎样的?试一试才知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