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这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理念:
本文是名家名篇,要分析、可分析的有很多很多,要想在一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教学设计力求抓住人物,去感知本文的写作技法,去体会作者情感,去探究小说主旨,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的生字词。
2、把握小说内容,感悟小说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品析人物描写,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感知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妙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引导学生勇敢的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旨,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点面结合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故乡,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家。家的温暖,家的幸福,家的美好。正因此,“故乡”曾使多少饱尝漂泊之苦的游子牵肠挂肚,魂萦梦绕肠断天涯;曾让多少海外侨胞,朝思暮想,辗转反侧,渴盼早日落叶归根;又曾令多少亡国之人饱尝辛酸,洒尽思乡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达了拳拳游子意,浓浓思乡情;李白的《静夜思》直抒胸臆,喊出了多少人思乡的心声;杜甫更有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神往;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久客异乡,久绝家中音讯之人临近家乡时激动、不安。古人用一首首,一曲曲,一阙阙诗词歌赋表达着他们对故乡的千种感受,万般滋味,去怎么也难以诉说尽那浓浓的故乡情。那么,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在“故乡”耳闻目睹的一切给他留下什么印象?最后他又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乡”人
1、初读课文,积累重要的生字词。
2、了解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写哪几个?
3、请你用文中词语概括主要人物的生存状态。
4、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三个人虽然是一样的不幸,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
——我:辛苦展转;
闰土:辛苦麻木;
杨二嫂,辛苦恣睢。
三、精读课文,结识“故乡”人
具体研读三人的不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1)抓住20年前后的变化。(2)生动精准的人物的描写。(3)品味生动传神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品评对比和修辞的妙处。)
四、悟读课文,感受“故乡”悲
悟读课文,联系文中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感受这些人生活的艰辛,体会“故乡”生活的悲凉。
五、思读课文,深思“故乡”情
1、在这样的社会,“我”、杨二嫂、闰土有没有自己的希望?
明确:闰土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杨二嫂的希望寄托在对别人的损害上;“我”寄托在手制的偶像上(追问)(从我们局外人的角度看,这能算是希望吗?)(难道彻底没有希望了吗?作者绝望了吗?)
2、哪一部分文字的描写说明作者心目中是有希望的?那幅朦胧的画面象征了什么?为什么其中没有了闰土,如果要你加上合适的人物,在本文中选择谁?为什么?——孩子(宏儿或水生)。
3、探究小说主旨。
结尾:全体朗读最后一节(师:同学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希望你们能放飞自己的理想,向着希望之路迅跑,为自己迎来新的生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