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案学案

日期:2022-06-01

这是《桃花源记》教案学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5、一字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6、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7、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8、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9、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翻译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⑷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⑸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⑻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⑾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1、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⑹“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⑺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2、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3、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三)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二、直通中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②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③寻向志志(寻找) ④寻病终(随即,不久)

  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7、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8、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白乐。 译文: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11、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1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1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4、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7、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0、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2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

  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2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例如:《红楼梦》曹雪芹

  25、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7、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29、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 情 好 客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 平 安 宁 的 生 活 。

  30、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3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3、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34、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35、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36、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37、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38、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39、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40、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41、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42、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4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一、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5、一字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6、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7、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8、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9、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翻译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⑷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⑸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⑻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⑾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1、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⑹“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⑺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2、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3、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