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合欢树》赏析

日期:2022-05-27

这是《合欢树》赏析,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这几天,好几位年轻同事参加教学设计比赛,课题是史铁生的《合欢树》。我没教过这篇文章,但同事们希望我提点建议,我不好驳面子,就读了几遍文章,对文题“合欢树”有了一些初浅认识。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合欢树原本是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但是,当因母亲“心思全在别处”一时没有发芽的合欢树,在第三年长出叶子时,合欢树在母亲那里,便开始有了新的意义。

  面对身体瘫痪,一度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强忍数倍于儿子的痛楚,竭尽心力进行救治。然而,造化弄人,母亲的一次次努力换来的都是失望,经受“年年无望,岁岁无成”煎熬的母亲,随时可能再也“经受不住”,是合欢树的再度发芽,使母亲感悟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哲学,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是好兆头,合欢树仿佛成了崩溃边缘的母亲的精神源泉。

  于是,母亲“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此刻,在母亲的眼里,合欢树不再只是一棵合欢树,母亲倾其爱心,悉心呵护合欢树,盼望它早日开花,丝毫不敢大意。就像那时她对待病中的儿子一样,用尽她的全副心思,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给“我”治病,期盼有一天“我”能重新站起来,从肉体到精神。合欢树是儿子的精灵,承载着儿子康复的希望,母亲视合欢树如生命中的另一个儿子。

  我这样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细心地读者一定不难发现,在文章字里行间,作者处处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合欢树做着比对。少年时期的“我”与路边挖来的刚出土的“含羞草”,都是母亲喜爱着,想用心加以“塑造”的;病中煎熬母亲的“我”与承载母亲的“希望”却没让母亲见到它开花的合欢树,一样的领受了母亲太多的呵护,却都没能用自己的行动尽早为母亲带去一丝安慰;母亲辞世多年后,“我”走出了生命的低谷,发表了小说,并获了奖,而母亲当年亲手栽种,天天期盼其开花的合欢树也终于开花。“我”与合欢树的命运何其相像,可以说,在母亲眼里,“我”即合欢树,合欢树即“我”,实难分清彼此。

  当然,“合欢树”在作者那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跨越了生命最大沟壑,经受了人生大彻大悟的作者,想到自己带给母亲的苦痛,有太多的思念和愧疚需要一吐为快,可是,母亲离开他已经整整七年。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而“我”则是母亲生命里的那棵永恒的“合欢树”,母亲尽其一生呵护“我”,尤其在“我”因瘫痪陷于颓废时,是母亲始终“抱了希望”的执着,把“我”一点一点拉离生命的低谷,直至“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如今,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对于曾经的“小院”,曾经的“合欢树”,“我”从“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到“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再到向人问起那棵“合欢树”,却没有进去,而是“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母亲辞世已经多年,为什么作者不愿意进那小院,去看看那棵合欢树?细心地读者,如果你留意到: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为了给得意忘形的儿子泼泼冷水,母亲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我”不理解她的苦心,拿话激她,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的全副心思全都放在给我治病上,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有一回,因为我的跨上被熏成烫伤,她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而我却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到痛快;后来,我试着写小说,母亲现身说法,提醒鼓励,并用切实的行动支持着我,而我却未能让创作之梦,在母亲在生之日落地发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事不关己时,我们每个人都能很超脱的劝导别人。然而,当命运的打击突然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时,太多的人都难免把困难无限放大,而看不见其它一切,似乎眼前就是世界末日。史铁生也曾这样:在他双腿残废的很长一段世界里,他把一切看得很悲观,全然无视母亲对他的百般呵护,以及母亲内心所受的几倍于他的痛苦煎熬。多年后,史铁生走出了生命低谷,而母亲却已早早离世,他独自咀嚼母亲那时给予的深沉母爱,和自己那时因无知加深了母亲的痛苦。不由悲痛无比,愧疚难当。一时之间,他不敢直面,不愿意去自己和母亲那段日子居住的小院子,不愿见那棵曾经承载过母亲对儿子的太多希望的合欢树。有时人生就会这样:当我们身处爱的氛围中时,往往不去珍惜;当我们懂得亲情可贵时,却只落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难怪一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能够唱响大江南北,激起众人共鸣。

  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的深情也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我”离开人群的喧嚣,只有当“我”独自静静地呆着的时候,才能深深地缅怀母亲。因怀念而悲伤,因悲伤而更加怀念。只有在这种悲伤的缅怀的氛围中,才能忆起和母亲在一起的往事,才能真正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向母亲诉说,向母亲问候,向母亲忏悔,向母亲感恩……才能与母亲进行灵魂的交流。这,对一个深深地怀念着母亲的儿子来说,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沉淀,史铁生纠结的心一天天平复下来,他主动跟人问起合欢树,甚至推车想进去看看,虽然最后未能进去,但他有了直面的勇气,并慢慢品咂出了母爱的真味,人生的真谛。

  尽管如此,史铁生还是不希望别人像他那样,直到阴阳两隔时,才懂得享受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愿全天下的母子都能合家欢乐。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合欢树是史铁生悲悯苍生的“愿望树”。总之,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愧是大师手笔。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