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这是《庖丁解牛》教案及课后拓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学习生活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属于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进一步走入庄子的世界。
二.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庖丁解牛这篇文章重要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也初步梳理了文章大意。那么,在对文本进一步探讨的之前,我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情况。请大家看屏幕。
1.一词多义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3)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
(3)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 通“枝” ,指支脉
(4)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三.走近大师,知人论世。
3.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者,也
(2)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3)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三、探究新课。
1.齐读课文。
2.说文解字:关于“解”的猜想
3.从三方面分析庖丁解牛这篇文章
(一)欣赏“解牛之技”。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探究三: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明确:从正侧两个角度,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表达庖丁技艺高超,解牛之技熟练,给人美的享受。
(二)探讨“技中之道”----生读第三段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探究二:具体分析庖丁所用具体的解牛之技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轱乎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余游刃有余地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也,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探究三:庖丁怎样懂得解牛之技呢?她的神技因何而来?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探究四:庖丁怎样将技与道相关联?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不识道)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识道)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悟道)
探究五:怎么看待技与道的关系?
技:技之所通,或此一才,或此一事,或此一艺,或此一器
道:道者,无所不运,无所不通,一道而可旁通他道。
“技中之巧,以其熟练,而自应合于天理,故而未尝无道在,可由“技”而“道”
(重事上磨练)
同理也可由“道”而“技”
(重心性的涵养)
(三)道法之变
“庄子之道”--引导课文意旨探究。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若要理解庄子是怎样借解牛来比喻“保养生命之道”,须按步骤走:
首先,要读懂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
其次,还要读懂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1)他以“刀”喻“生命”,“刀刃”喻“自然本性”;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裕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
(2)而文惠君听到庖丁说解牛时只要寻找关节的空隙,不可乱砍乱割,他便领悟到做事或治国都一样,只要找出关键性的地方,顺乎自然的天理去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这篇寓言故事实际上阐明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启示却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探究二:你如何从中得到自己的学习之道和生活之道?
也应该顺从规律,按照学习与生活固有的规律,去掌握,通过不断练习,总结经验,得到自己的道理。(同学们可以自由回答)
六.作业
1.背诵且翻译课文第三段。
2.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解牛之技巧”
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二、“技中之道”
始解之时--所见无非全牛技术一般的阶段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技术高超的阶段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神遇不以目视进入道的阶段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三、“道法之变”
矛盾:牛体-(比喻)-社会
方法:刀--(比喻)--人
(课后拓展阅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