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9《赤壁赋》课题教案

日期:2022-05-26

这是9《赤壁赋》课题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感悟与改进

  一、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二、介绍作者:

  1、你知道他是谁吗?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人,却一生坎坷曲折,或因作诗不慎,或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即使是在几乎丢掉性命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

  在黄州期间,他游览人们传说的赤壁战场,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永远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二、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既有传统赋体的音韵节奏之美,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情致,散文的灵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读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三、研习课文:

  1、 通过朗诵,你能说说,《赤壁赋》主要写了内容吗?

  2、 因此,从内容看本文是一篇游记。第1段交待了哪些记游的要素?这些要素对后文的展开有何作用?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风明月)

  地点:赤壁 (三国英雄)

  人物:苏子与客 (主客对答)

  游览方式:泛舟 (置身江月)

  3、 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色?找出作者描写景色的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这些景色有怎样的特点啊?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4、这样的景致使泛舟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心情如何?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请学生来翻译。

  注意重点字句:

  ①纵,任凭。②之,到。③所如,所字结构,到得地方。④凌,越过。⑤冯同凭,凭空,凌空。⑥万顷,形作名,万顷的江面。⑦之,定语后置标志。

  ⑧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6、如此诗情画意的美景情境,如此酣畅淋漓的心境,又怎可没有诗呢?诗人不禁吟咏起诗来。哪一首?(“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篇》)

  6、诗人为何会吟咏这一首呢?

  ①七月既望,即七月十六日,皓月当空,自然想起有关明月的诗来。

  ②《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在传统文学中,美人有着特定的含义,常用来喻指君王,理想。苏轼被贬黄州,仍然心系庙堂,有所寄托。

  7、有月、有友、有诗,又怎可无酒呢?于是作者与客饮酒乐甚。乐甚如何理解?喝得高兴、酣快。

  吟咏不足,故扣舷而歌。歌了什么?

  学生齐读: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请学生翻译:

  ①空明,形作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②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8、你怎么理解这首歌的内容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但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表现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与失落。

  ②泛舟江上,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而由“明月”引出“美人”,由“美人”引出“君王理想”,由“君王理想”而联系自己的遭遇,不由忧从中来

  9、而客人与作者相和的箫声,更将伤感惆怅的忧思,渲染得一片凄厉。作者的心情变得怎样?

  10、作者如何写箫声?

  四、诵读、背诵第一、第二小节。

  五、小结:“于是饮酒乐甚”紧承上段,由“乐”而“歌”,由“歌”而吹箫以“和”,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投影)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轼

  学生诵读

  1、作者与朋友游览赤壁的景色与感悟。

  开始四句,交待时间、人物、地点和游览方式,分别为描写秋景,主客对答、赤壁怀古和舟中情事做好准备,简炼精当,为全篇揭开序幕。

  3、清风、明月、长江(水波、白露)

  4、朦胧、辽阔、淡远

  4、快乐,陶醉。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伤感、惆怅

  悲伤

  (比喻、夸张、对仗)

  板书设计

  时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秋风清爽,皓月当空)

  地点: 赤壁 (三国英雄伟业)

  人物: 苏子与客 (后文的主客对答)

  游览方式: 泛舟 (置身于江月之间)

  景: 游 诵(歌) 和

  情: 乐 忧 悲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