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社戏》教案导学案及课堂练习

日期:2022-05-24

这是《社戏》教案导学案及课堂练习,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点评】

  这样确定导学的4条目标,应该是很好的。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一下。

  按照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要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学习目标”也要与“教学目标”相协调,可以按照“三维目标”的条款,将上述4条分别放入相应的目标里。上述第1条里的“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第三个目标。第1条的其余文字和第2条,可以算作“知识与能力”目标,第3、4条,可以算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且第3条与第4条的顺序,应该调换一下。做到先理解、赏析,后背诵、积累。

  这里不一定要出现“三维目标”的条款,但可以按照其顺序来排列。如,为了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可以写出一条如“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以起到醒目、突出的作用。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吗?

  【点评】

  文学常识,指作家简介、作品出处、写作的时代背景、文体知识、作品的人称与主人翁等等。

  上文大部分涉及文学常识的内容,也存在有些是涉及课文内容部分的填空,如“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则不属于文学常识的内容,而是属于课文内容的填空了。因此,可以把不属于文学常识的内容单独列为另一个简单的内容方面的预习反馈检测题目。

  另外,可以出现对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其他作品稍作一个梳理形式的填空。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漂渺( ) 旺相( )  惮( )  撮( )

  【点评】

  对生字、难字的预习检测,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检测题型。上述全部是单一的生字词注音这一种形式,还可以设置为提供拼音,让学生写出汉字、词等形式。因为这一课的生字较多,还可以在提供的这些之外,让学生自己找出另外的生字难词,查字典或词典解决,以培养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的好习惯。

  整体感知:

  3、归纳文章主要情节。

  【点评】

  对课文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故事情节能力的一个考查,让学生形成抓住文章主要情节结构特点的良好习惯,不但对阅读各类文体的文章,而且对写作首先要确立一个主要的思路,也所有好处的。

  也可以更具体到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如去赵庄“看戏”部分的主要情节。

  4、作者在结尾写道:“真的,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戏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真的精彩吗?

  【点评】

  对课文结尾这句话的理解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鲁迅是站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来说这句话的,表达了对童年时代往事的美好回忆,突出了“那夜的好豆”特别好吃,“那夜的好戏”特别好看。这里在引用了最后一句话之后,提出的问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真的精彩吗?

  从提问来回答,完全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不精彩。戏并不好看,但却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这似乎是提问所需要的回答。但也不排除学生会有第二种回答,即精彩。因为精彩在那样整日的渴盼、那样的租船开船划船、那样的看戏喝豆浆、那样的偷豆烧豆吃豆等等。出现这种回答就恐怕不是提问所想要的答案了。因为“社戏”有广义、狭义之分。题目里的“社戏”,实际上是指具体的“船头看戏”。如果理解为了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结合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对本文节选自《社戏》的后半部分,也可以适当了解,也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比较点。如,让学生了解如下这些情况: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因此,第4题的文字可以稍作修改,使提问的问题指向更加明确,使学生从哪个角度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更加清晰。可以有多种设置,如:

  (1)作者在结尾写道:“真的,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戏了。”那夜的“戏”真的精彩吗?鲁迅说的“好戏”主要是指什么呢?

  (2)文中“返航偷豆”与“赵庄看戏”哪个情节更精彩?为什么鲁迅在文章结尾说“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戏了”呢?

  分析人物:

  5、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点评】

  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阅读的一个重点。从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一是运用一定的句式来说:谁、什么形象(性格、品质)、理由。主要是落实学习目标的第4点。

  在实际课堂中,可以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这样说一说,因为这篇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即使是小伙伴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都值得一说的。评价要到位,概括要准确。理由要全面,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都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 (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 ”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点评】

  对课文重点语句和写景的语句进行赏析,本题设计很好,主要是落实学习目标的第3点。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说出各自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句,分别进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品析、感悟能力。

  拓展延伸:

  8、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点评】

  对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趣事的回忆,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组交流、推荐发言的形式,也很好。

  问题设计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说得内容具体生动,适当地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等。

  还可以结合鲁迅在其他文章里描述的他小时候的趣事,让学生说说鲁迅童年的其他趣事。如:阿长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阿长给他买《山海经》的故事,在百草园里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三味书屋读私塾时候老师读书入神的故事,在三味书屋院子里树下玩捉蚂蚁喂苍蝇、寻蝉蜕的故事,与少年闰土之间的故事,踏坏小弟弟做风筝的故事,等等。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设置拓展延伸的话题。如,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学习小结:

  9、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点评】

  这是开放性的小结。既可以从思想内容上,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来谈收获。只要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学有所获,都值得肯定。

  如果是要学生从某个角度谈收获,就要明确地提出要求,以方便就某个专门的话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交流。

  当堂训练

  10、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摇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击 磕 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点评】

  对重点语段进行当堂训练,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个设计题目比较全面,第(1)题是从这点动词的比较角度出的;第(2)题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出的;第(3)题是从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和形象来设计的;第(4)题是从“我”的感受来出的,要求找出哪四个方面;第(5)题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设计的,分别是所见、所闻,有分类,但也可以再细致些,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四个角度来提问;第(6)题是从拟题的角度来设计的;第(7)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出的。能够多侧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点和阅读理解能力。

  还可以适当进行拓展训练。如仿写一段连续动作细节描写的句子,或坐在汽车上观看窗外风景及其感受的句子。

  【总评】

  这篇导学案,提纲挈领性很强,条目清楚,重点突出,基本上达到了有效导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能够抓住学习要点,“学习过程”分为“预习反馈、整体感知、分析人物、体味美景、拓展衍生、学习小结”,安排了重点语段的当堂检测,并安排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开篇的“教师寄语”来看,这篇导学案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鲁迅笔下的童年生活的浪漫和乐趣,激发我们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热爱幸福的生活。因此,“学习目标”里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条目,最好是必须单独出现,在学习落实过程中也有必要加以强化。

  对有关问题的设计提问,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让学生明白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去入手回答。也就是提问越具体、越明确,越有利于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任意从任何角度去回答,似乎都是符合问题要求的答案。如,第4点的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真的精彩吗?就可以再准确、细化,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思考。再如第9点,谈收获,也是没有明确的指向的。

  对《社戏》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既要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又要深入学习写作特点。课文有很多的写作特点值得学习和应用。导学案的突破口,就可以某一种阅读能力为主要学习知识点或学习方式,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又样样突出。在知识与技能上,或以单元主题为主,或以思想内容为主、或以小说阅读文体知识为主,或以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技法为主;在过程与方法上,或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或以朗诵、背诵、品味、积累为主,或以拓展、思考、应用为主,等等。如,“学习目标”已经列出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学以致用,在阅读训练部分可以适量地设置应用这些方法的口语交际题或简短的写作活动。只要是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有效的导学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