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这是佳作《草原》赏析解析,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还是讲老舍的《草原》。
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前两天的课我们对结构中“身子”部分进行了分析,“身子”是用四个对称段展开的。分别是:第一、远处的草原,这是以静的方式写的;第二、稍近处具体的草原,是以动的方式来写的;第三、草原的蒙古包——写的外,写的表;第四、写的是蒙古包的里面——写的里。把这四个对称段简单地概括一下,就是静与动,表与里。
如果我们对静与动、表与里不好理解,那就试着来理解一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二十个字里面,分别有天与地、多与少、远与近、黑与白,有与无的对称。这首诗里的相互关系,我们讲过多次。在上一讲中,我们也引用了一首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在这首诗中,也分别有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的关系。比如说:燕子是动的,是在高空中的;鸳鸯是相对静止的,是在低处的、水中的。我们在本文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写草原,是以两两对称的角度,即:静与动,外与里的关系来写的,这便是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里讲的一个重点——对称。
再来回顾一下,第一个对称段里还有四个对称块,或者说,还有四个构成的要素,即:天空,陆地、小丘与马牛羊。这四样东西作者是以静态的笔触来写的。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这一段中有几个意法(或者说有几个比喻)。一个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第二个是: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第三个是: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由此我们要说意法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写作要生动怎么办?就要有意法(比喻)。可以这样简单僵化的引导,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意法(五句话内要有一个比喻)。作文失去联想,文章将会怎样?
刚才有妈妈讲自己的文笔不好,不知怎么辅导孩子写出生动的句子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了这样的方法,即:我们做父母的,要当导购员不要当销售员。当导购员就是要学会提问。比如我们就跟孩子说,吃的是什么?吃的味道怎么样?这个味道像什么?看到的天空上的云彩是什么样的?它们都像什么?还像什么?如果我们要当销售员那就不一样了,那一定会说:“哥,我有一个榔头,你要不?”导购员是把客户心中的需求说出来,想法说出来。销售员是把自己要贩卖的东西介绍出去。
一些妈妈对于销售与导购不太理解,我们讲一个营销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天,有一个大妈上街买李子,遇到了三个小贩,分别是ABC。先遇到A,A上来就讲:“大妈买李子啊?我这儿的李子又大又甜,产自美国”——术语。大妈一听扭头就走了。于是遇到了B,B上来就问:“大妈买李子啊?”大妈说:“是的。”B又问:“大妈,你需要什么样的李子?”大妈说:“我要酸李子。”B说:“我这有甜李子,甜李子产于美国,酸李子产于日本,都是原装进口,童叟无欺,老少不骗,要几斤?”大妈回答说:“我再看看,货比三家,不比太傻。”
于是遇到了C,C问:“大妈,你来买什么?”大妈答:“要李子。”C问:“大妈,你要什么样的李子?”(没有专业术语)大妈答:“要酸李子,我儿媳妇怀孕了,要吃酸的。”C于是就一通鼓励、表扬、赞叹,大妈五讲四美三热爱;一通夸奖,大妈五好家庭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一通祝福,大妈生个孙子又胖又帅。于是大妈心里乐开花:“小伙子,酸李子来十斤”——连价钱都不讲。接下来C小伙又问:“大妈,您知道孕妇最缺什么吗?”大妈不解,C小伙说:“最缺维生素。”大妈好奇顿生:“哦?”C小伙说:“维生素含量最多的是弥猴桃。”于是大妈毫不犹豫:“小伙,再来十斤弥猴桃!”有什么专业知识吗?没有。提问、引导、了解需求、鼓励、表扬、赞叹,然后让客户主动掏钱。孩子的作文辅导,就是我们在贩卖观点,在营销观点(李子)。我们要这样去引导,不是讲一大堆技术术语去推销。
刚才讲了一通营销,还没讲到正文。现在,我们来讲第二个对称段: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我们前面讲过,第一个对称段是静态的。大家现在来比较一下,这一段是不是写动态的?我们就此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刚才有妈妈讲: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不是啰嗦?我们先不做正面的回答,我们来看纪晓岚的一首诗,叫《吟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如果按着前面的标准来说的话,纪晓岚的话岂不全是废话?!我们来看原文,本意讲的是草原很大。怎么大?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是不是废话,要看是不是围绕主题来服务,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写得再好的句子也是废话。为主题服务的,写得再多的句子也是好话。
我们接着看本段。一开始写的是无声,写的是开阔。但开阔并不是寂寥,还有“忽飞忽落的小鸟”。这是一幅画,有动有静的画。我们在前面的几讲中,讲过这个静。静,不是死,静中要有动。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就讲:万紫千红也是红,但这个红,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得更有趣味。同样的,我们说月亮好圆好明啊!这个月亮之明,不如月亮周边还有几丝云彩更得趣。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动中有静,才是真动,静中有动,才是真静。
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这个草原的大是怎么写的?叫写大以小——草原是大的,小鸟是小的。这样有了对比,才显出草原的开阔,关于“远、大”,我们前面也讲过,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云是大的,鸟是小的。云之大,可以让人荡胸,——壮怀激烈;鸟之小,可以让人眼眶瞪裂。一大一小,一远一近,这样的对比,才会让人有强烈的感受,强烈的冲击。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作家为什么写完草原的大,还不忘写一些小。正因为草原的大,所以才会体现出鸟的小;正因为鸟的小,才体现了草原的大。同样的道理,草原的生机是因为有“鸟的忽飞忽落”;“鸟的忽飞忽落”,本身就呈现了草原的生机,这是景。这个景是为了下一步的情来铺垫的,这是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随着离目的地越来越近,那一种生机,就越来越明显。换句话来说,就是从“鸟的忽飞忽落”,到“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再到“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简单地来讲,从鸟到马,从马到人,从鸟的无声,到马的蹄声,再到人声,最后全部集中到一片的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由无声,到小声,到大声,再到集中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有如动画。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第一个对称段,是不是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第一个对称段是写静为主;第二个对称段是写动为主。在第一个对称段中,虽然写静,但也有动——不是一个死的画,而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动,是舒缓的动,是悠闲的动。而在第二个对称段中,写的是动,但这个动中也有静,这个动不是“动车”的动,是有节奏、有次第、有顺序的动。特别是用声法写出来的声音——体现了次第与渐进:鸟的无声(无声也是声的一种)到“隐隐有鞭子的轻响”——特别是那隐隐;再到“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最后是所有的声音汇集成一片: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立体厚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