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这是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过程与方法: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2.搜集带有数字的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领悟诗意
1.提出自学要求,自主或合作学习,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理解诗中的数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唐.李商隐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剑客》唐.贾岛)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④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四、积累运用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五、课外拓展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把搜集到的带有数字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板书
5.牧童
草场、笛声
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月夜、牧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