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日期:2022-05-1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时间过得很快,孩子刚进幼儿园上小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他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许多家长一定被一句话警醒着:“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求学,说远点,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读小学一年级,是人生的又一个起步,怎样成功跨好这关键的一步呢?许多父母对怎样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颇为关心,甚至可以说有点焦虑。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既重视又不过分紧张。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学前教育。

  1、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可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 10 分钟、 15 分钟、 20 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重视的家长还可以入学前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2、做好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一般情况下,在 5月份会开始报名,办理入学手续。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3、做好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进取心,责任感,爱心等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一个孩子能否学习的好,关键在于他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孩子学做日常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们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要独特的鼓励,如写作;帮助别人)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鼓励孩子会问)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遇难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 。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总之,我们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充分地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2、大班教育随笔大全《幼小衔接观点》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今天非常有幸能代表老师们同大家进行交流。孩子们很快就要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幼小衔接工作牵动着大家的心。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我们幼儿园致力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我们知道幼小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进入小学健康发展。在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考,并实施了不少的活动。今天,我们选取了一些历来适合孩子发展的做法,希望给家长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加强对幼儿倾听习惯培养

  会倾听是小学生上课听讲的一个基本要求。会倾听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才会做出正确的反应,才会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很重视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对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如代币制、小红花、听故事、复述故事、传话等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但是应该说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在一些时间里孩子肯定会走神,那么教师的眼睛就非常敏锐,会用眼睛和孩子进行交流,有时候发现孩子的头低下来了,那时候就往往会发现他们或者是在动衣服上的一个小扣子或者是从家里偷偷带来的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就是这些小小的东西,往往分散了他们很多的注意力,所以希望家长不要给孩子带任何的小玩具、身上佩戴的小饰物也不要戴。(容易分散注意力,也会为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幼儿会倾听。比如:和爸爸妈妈说话时,眼睛要看着,问孩子听明白了没有。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小任务,看孩子完成的怎样,理解水平如何等。

  二、加强对幼儿进行的是责任感的培养

  5—6岁正是责任感萌芽时期,责任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活泼、文明合作、勇敢自信、探索创新的具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能完成简单的任务,有一定的责任感,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我想大家并不陌生。这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中各班老师都有介绍,家长也填写了“责任感的调查问卷”。我想大家还有印象。

  在孩子升入大班之后,我们把任务布置给孩子,不直接告诉家长。让幼儿有一定的任务意识。这需要我们家长的配合和以身作则。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如何。有的家长 “你们老师怎么那么多事,整天不是让我们干这就是让我们干那的”,牢骚满腹的话想一想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啊:哦,我爸爸妈妈都说了老师麻烦,那就不用管了,那如果您是这样做的话“今天老师布置什么任务了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相信一次次的,孩子的任务意识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积极主动,那么以后老师布置的任务小朋友都能及时完成了。其实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有点麻烦,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做事会更积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在动脑筋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获。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责任感的重要,但是有时不知道怎样来引导培养孩子。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责任感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们老师平时一些好地做法,家长可以举一反三的运用。对孩子来说,责任感包括三方面:1、对自身的责任意识;2、对他人的责任意识;3、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一)、对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

  1、发挥小书包的管理作用,提高自我服务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书包,书包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彩笔、油画棒、铅笔盒、数字本、图画本等。在幼儿园,我们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小书包。比如:上数学课、美术课都要用到小书包,都是孩子们自己取放,用完后,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开始用书包时,很多孩子丢三落四,不是忘记铅笔,就是丢了橡皮,很多孩子的书包一直挂在小椅子上,不知道摆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没有检查书包的意识。他自己认为收拾好了,便不再管了,结果经常少东西。结合幼小衔接,我们在平时,先交给孩子这些学习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管理方法,让孩子知道做完作业后,先把钱币、橡皮、卷笔刀装到铅笔盒里,然后再把铅笔盒和本子放进书包里,最后再检查桌子和地下有没有拉下的东西,确定东西一样不少后,再把书包放回制定的位置。小书包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感到非常具有教育价值,很有实效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孩子们知道了物品不能随便仍,应摆放整齐,学会了有规律的整理物品的技能。通过管理小书包,使幼儿明确小布包的使用与管理都是自己事情,不能依赖他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大大提高了。咱们有一部分家长往往把这些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任务给代替了,给孩子收拾书包、整理学习用具,失去了锻炼培养的机会。试想: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不管,任务都完不成,何谈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看到孩子收拾得不整齐,就顺手代劳了,就让孩子自己整理。再比如:让孩子学习自己的袜子、内裤自己洗,家长不要怕孩子洗不干净。

  2、一日生活中布置各种小任务,渗透责任感的培养。

  (1)布置学习作业。如:写数字、绘画。只有完成作业的小朋友才能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规定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后才能做起他的事情,否则就不行。

  (2)主题活动中渗透责任感培养。每次主题活动,我们给孩子布置各种任务。如:结合主题我们已经进行完的主题“我是中国人”等,让孩子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中国的脸谱、少数民族的图片等,我们家长都很积极的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各种京剧脸谱,绘画了少数民族娃娃,我们将这些材料都布置在班级环境中,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脸谱、民族娃娃贴在黑板上,挂在教室里,都自豪地说:“看,那是我做的”。从孩子的表情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自信,一份引以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这里,要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班级活动的支持,其实这种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希望家长一如既往的和孩子们一起继续保持这份热情。

  (二)、对他人、集体、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大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不管不问、自私自利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能负得起责任的小朋友。那么,就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抓住身边的点滴小事,进行引导。首先,大家要知道,“对他人”,包括对家人、对老师、小伙伴。“对集体”,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就是班集体。在幼儿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活动来培养。

  1、通过开展值日生活动,使幼儿主动承担一定任务,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幼儿明确了值日生职责,并能积极参与值日生活动,如:积极抬床、饭后收拾整理、清扫室内卫生等。比如:服务小明星,在家里,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收拾碗筷、擦桌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通过开展争做小组长、小班长活动,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习管理班级工作,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在竞选活动中,幼儿懂得了要管理好班级工作,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力,在管理过程中,幼儿知道自己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3、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幼儿关心同伴的意识。结合“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活动,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心,为老师、阿姨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并献出自己真诚的祝福.对于生病的小伙伴及需要帮助的朋友,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关心同情小伙伴,比如:有的孩子病了很长时间来到幼儿园后,我们引导孩子都来关心她,问问他“你怎么了?病好了没有?我们大家都想你了等等,孩子们之间充满了浓浓的感情,爱心在一句话、一个关心的眼神中自然流露。”在家里,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关心爸爸妈妈、老人等,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爸爸妈妈工作一天了,让孩子给端一杯水、捶捶腿、收拾碗筷等。

  4、发挥互动墙的作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幼儿的进步只靠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刺激物、强化物的鼓励。比如:我们各班级开展的互动墙:“争当升旗手”“星星排行榜”“代币制强化物”。得到10面小红旗后就可以得到1个小红花”,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他们每天数着自己的小红旗数量,看谁得到的最多。有很多家长在家里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小展台,鼓励孩子,非常好。

  (三)、家园互动,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

  召开家长会,下发了幼儿责任感的家长调查表,在学期结束后,我们将再发放一次,看孩子前后的对比和进步。前几天,我们发放了“幼小衔接工作家长调查问卷”,听取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我们将采取合理化的建议,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三、我们还在大班重点进行了竞选小组长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是我们近些年来一直研究和很有实效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上进心、自信心。在幼儿园里,我们选择小组长的要求是这样的: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的事务。

  2、

  愿意帮助小伙伴、为集体做事情。

  3、

  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4、

  遵守班级活动规则,认真做事。

  5、

  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在活动中孩子是活动参与竞选,说出竞选词,大家根据他们的表现和得小红旗数来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是为大家服务,并负责提醒小组成员做好班级的事情。举一个孩子当小组长得到发展的例子。家长在家里,可以以小组长的标准来激励孩子:你想当小组长,就要xxxxxx。

  下在学期,我们将重点开展上小学的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请小学老师来讲课,参加毕业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记录作业的方法等。发放家长问卷等。

  四、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家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如过于焦虑,认为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差距太大,对孩子要求高。比如:举例说明还有的家长认为在幼儿园有老师小学后还有老师呢,不太重视。那么我们对家长也有一些提示:首先是要用平和的心态,从自己孩子本身的发展水平来看待,纵向比较孩子的发展,只要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进步,那么他就是最棒的。这样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2、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把保重幼儿的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幼儿园是以保教为主,既有保育,又有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以学习为主,孩子上学后,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需要我们理智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长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如在家里不要随便给人开门等,放学后按时回家。举例说明小学生的事情。

  3、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是好事,有时候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这是个顺毛驴,人谁都想听好话,但是做错事情肯定是要批评,有些小朋友不高兴了不来园了,家长也不高兴了,有不少的孩子在小学不适应,情绪低落,所以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4、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孩子就喜欢看电视,看书也是多选择动画卡通书,对其他的书兴趣不高,但大家都知道读书对孩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开阔视野,掌握词汇方面都很有益,这其实需要家长的引导,举例和孩子一起读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等,使幼儿逐渐喜欢读书,读各种书。

  小建议:孩子晚上可以做什么事情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看电视(看电脑)成了他们的主要 “任务”,一直看到睡觉;还有甚者,吃饭时间也在看!尤其是孩子们很快就要上小学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可是这样长期下去,既对孩子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利,又对他们眼睛有损伤。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看电视(看电脑)时间长了对身体的影响。通过讲故事、讲道理,或者看一些相关的碟片,让孩子有一个直观地认识。然后再和孩子商量晚上可以干些什么。(内容可以结合幼儿园的课程或者孩子喜欢的事情:画画、写数字、阅读、拼图、手工等),最后合理安排这些事情的时间(一件事情尽量不要超过40分钟)。这样,一份合理、有意义的计划就产生了。制定好了后,开始时,家长要监督孩子按计划做,一定要坚持,不要三分钟热血;孩子形成习惯后,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来完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养成。

  相信我们的孩子在我们家园一致的努力下,一定会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也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的。

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大班老师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教育随笔记录200篇

  大班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老师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上学期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200篇

  大班教育随笔大全200篇

3、幼儿园大班教师教育随笔《幼小衔接观点》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今天非常有幸能代表老师们同大家进行交流。孩子们很快就要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幼小衔接工作牵动着大家的心。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我们幼儿园致力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我们知道幼小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进入小学健康发展。在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考,并实施了不少的活动。今天,我们选取了一些历来适合孩子发展的做法,希望给家长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加强对幼儿倾听习惯培养

  会倾听是小学生上课听讲的一个基本要求。会倾听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才会做出正确的反应,才会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很重视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对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如代币制、小红花、听故事、复述故事、传话等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但是应该说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在一些时间里孩子肯定会走神,那么教师的眼睛就非常敏锐,会用眼睛和孩子进行交流,有时候发现孩子的头低下来了,那时候就往往会发现他们或者是在动衣服上的一个小扣子或者是从家里偷偷带来的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就是这些小小的东西,往往分散了他们很多的注意力,所以希望家长不要给孩子带任何的小玩具、身上佩戴的小饰物也不要戴。(容易分散注意力,也会为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幼儿会倾听。比如:和爸爸妈妈说话时,眼睛要看着,问孩子听明白了没有。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小任务,看孩子完成的怎样,理解水平如何等。

  二、加强对幼儿进行的是责任感的培养

  5—6岁正是责任感萌芽时期,责任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活泼、文明合作、勇敢自信、探索创新的具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能完成简单的任务,有一定的责任感,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我想大家并不陌生。这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中各班老师都有介绍,家长也填写了“责任感的调查问卷”。我想大家还有印象。

  在孩子升入大班之后,我们把任务布置给孩子,不直接告诉家长。让幼儿有一定的任务意识。这需要我们家长的配合和以身作则。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如何。有的家长 “你们老师怎么那么多事,整天不是让我们干这就是让我们干那的”,牢骚满腹的话想一想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啊:哦,我爸爸妈妈都说了老师麻烦,那就不用管了,那如果您是这样做的话“今天老师布置什么任务了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相信一次次的,孩子的任务意识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积极主动,那么以后老师布置的任务小朋友都能及时完成了。其实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有点麻烦,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做事会更积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在动脑筋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获。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责任感的重要,但是有时不知道怎样来引导培养孩子。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责任感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们老师平时一些好地做法,家长可以举一反三的运用。对孩子来说,责任感包括三方面:1、对自身的责任意识;2、对他人的责任意识;3、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一)、对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

  1、发挥小书包的管理作用,提高自我服务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书包,书包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彩笔、油画棒、铅笔盒、数字本、图画本等。在幼儿园,我们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小书包。比如:上数学课、美术课都要用到小书包,都是孩子们自己取放,用完后,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开始用书包时,很多孩子丢三落四,不是忘记铅笔,就是丢了橡皮,很多孩子的书包一直挂在小椅子上,不知道摆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没有检查书包的意识。他自己认为收拾好了,便不再管了,结果经常少东西。结合幼小衔接,我们在平时,先交给孩子这些学习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管理方法,让孩子知道做完作业后,先把钱币、橡皮、卷笔刀装到铅笔盒里,然后再把铅笔盒和本子放进书包里,最后再检查桌子和地下有没有拉下的东西,确定东西一样不少后,再把书包放回制定的位置。小书包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感到非常具有教育价值,很有实效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孩子们知道了物品不能随便仍,应摆放整齐,学会了有规律的整理物品的技能。通过管理小书包,使幼儿明确小布包的使用与管理都是自己事情,不能依赖他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大大提高了。咱们有一部分家长往往把这些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任务给代替了,给孩子收拾书包、整理学习用具,失去了锻炼培养的机会。试想: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不管,任务都完不成,何谈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看到孩子收拾得不整齐,就顺手代劳了,就让孩子自己整理。再比如:让孩子学习自己的袜子、内裤自己洗,家长不要怕孩子洗不干净。

  2、一日生活中布置各种小任务,渗透责任感的培养。

  (1)布置学习作业。如:写数字、绘画。只有完成作业的小朋友才能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规定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后才能做起他的事情,否则就不行。

  (2)主题活动中渗透责任感培养。每次主题活动,我们给孩子布置各种任务。如:结合主题我们已经进行完的主题“我是中国人”等,让孩子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中国的脸谱、少数民族的图片等,我们家长都很积极的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各种京剧脸谱,绘画了少数民族娃娃,我们将这些材料都布置在班级环境中,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脸谱、民族娃娃贴在黑板上,挂在教室里,都自豪地说:“看,那是我做的”。从孩子的表情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自信,一份引以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这里,要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班级活动的支持,其实这种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希望家长一如既往的和孩子们一起继续保持这份热情。

  (二)、对他人、集体、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大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不管不问、自私自利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能负得起责任的小朋友。那么,就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抓住身边的点滴小事,进行引导。首先,大家要知道,“对他人”,包括对家人、对老师、小伙伴。“对集体”,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就是班集体。在幼儿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活动来培养。

  1、通过开展值日生活动,使幼儿主动承担一定任务,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幼儿明确了值日生职责,并能积极参与值日生活动,如:积极抬床、饭后收拾整理、清扫室内卫生等。比如:服务小明星,在家里,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收拾碗筷、擦桌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通过开展争做小组长、小班长活动,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习管理班级工作,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在竞选活动中,幼儿懂得了要管理好班级工作,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力,在管理过程中,幼儿知道自己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3、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幼儿关心同伴的意识。结合“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活动,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心,为老师、阿姨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并献出自己真诚的祝福.对于生病的小伙伴及需要帮助的朋友,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关心同情小伙伴,比如:有的孩子病了很长时间来到幼儿园后,我们引导孩子都来关心她,问问他“你怎么了?病好了没有?我们大家都想你了等等,孩子们之间充满了浓浓的感情,爱心在一句话、一个关心的眼神中自然流露。”在家里,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关心爸爸妈妈、老人等,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爸爸妈妈工作一天了,让孩子给端一杯水、捶捶腿、收拾碗筷等。

  4、发挥互动墙的作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幼儿的进步只靠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刺激物、强化物的鼓励。比如:我们各班级开展的互动墙:“争当升旗手”“星星排行榜”“代币制强化物”。得到10面小红旗后就可以得到1个小红花”,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他们每天数着自己的小红旗数量,看谁得到的最多。有很多家长在家里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小展台,鼓励孩子,非常好。

  (三)、家园互动,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

  召开家长会,下发了幼儿责任感的家长调查表,在学期结束后,我们将再发放一次,看孩子前后的对比和进步。前几天,我们发放了“幼小衔接工作家长调查问卷”,听取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看法,我们将采取合理化的建议,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三、我们还在大班重点进行了竞选小组长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是我们近些年来一直研究和很有实效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上进心、自信心。在幼儿园里,我们选择小组长的要求是这样的: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的事务。

  2、  愿意帮助小伙伴、为集体做事情。

  3、  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4、  遵守班级活动规则,认真做事。

  5、  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在活动中孩子是活动参与竞选,说出竞选词,大家根据他们的表现和得小红旗数来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是为大家服务,并负责提醒小组成员做好班级的事情。举一个孩子当小组长得到发展的例子。家长在家里,可以以小组长的标准来激励孩子:你想当小组长,就要xxxxxx。

  下在学期,我们将重点开展上小学的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请小学老师来讲课,参加毕业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记录作业的方法等。发放家长问卷等。

  四、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家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如过于焦虑,认为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差距太大,对孩子要求高。比如:举例说明还有的家长认为在幼儿园有老师小学后还有老师呢,不太重视。那么我们对家长也有一些提示:首先是要用平和的心态,从自己孩子本身的发展水平来看待,纵向比较孩子的发展,只要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进步,那么他就是最棒的。这样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2、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把保重幼儿的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幼儿园是以保教为主,既有保育,又有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以学习为主,孩子上学后,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需要我们理智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长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如在家里不要随便给人开门等,放学后按时回家。举例说明小学生的事情。

  3、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是好事,有时候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这是个顺毛驴,人谁都想听好话,但是做错事情肯定是要批评,有些小朋友不高兴了不来园了,家长也不高兴了,有不少的孩子在小学不适应,情绪低落,所以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4、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孩子就喜欢看电视,看书也是多选择动画卡通书,对其他的书兴趣不高,但大家都知道读书对孩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开阔视野,掌握词汇方面都很有益,这其实需要家长的引导,举例和孩子一起读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等,使幼儿逐渐喜欢读书,读各种书。

  小建议:孩子晚上可以做什么事情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看电视(看电脑)成了他们的主要 “任务”,一直看到睡觉;还有甚者,吃饭时间也在看!尤其是孩子们很快就要上小学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可是这样长期下去,既对孩子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利,又对他们眼睛有损伤。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看电视(看电脑)时间长了对身体的影响。通过讲故事、讲道理,或者看一些相关的碟片,让孩子有一个直观地认识。然后再和孩子商量晚上可以干些什么。(内容可以结合幼儿园的课程或者孩子喜欢的事情:画画、写数字、阅读、拼图、手工等),最后合理安排这些事情的时间(一件事情尽量不要超过40分钟)。这样,一份合理、有意义的计划就产生了。制定好了后,开始时,家长要监督孩子按计划做,一定要坚持,不要三分钟热血;孩子形成习惯后,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来完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养成。

  相信我们的孩子在我们家园一致的努力下,一定会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也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的。

4、幼儿园大班教师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时间过得很快,孩子刚进幼儿园上小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他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许多家长一定被一句话警醒着:“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求学,说远点,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读小学一年级,是人生的又一个起步,怎样成功跨好这关键的一步呢?许多父母对怎样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颇为关心,甚至可以说有点焦虑。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既重视又不过分紧张。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学前教育。

  1、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可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 10 分钟、 15 分钟、 20 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重视的家长还可以入学前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2、做好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一般情况下,在 5月份会开始报名,办理入学手续。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3、做好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进取心,责任感,爱心等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一个孩子能否学习的好,关键在于他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孩子学做日常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们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要独特的鼓励,如写作;帮助别人)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鼓励孩子会问)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遇难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 。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总之,我们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充分地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5、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时间过得很快,孩子刚进幼儿园上小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他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许多家长一定被一句话警醒着:“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求学,说远点,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读小学一年级,是人生的又一个起步,怎样成功跨好这关键的一步呢?许多父母对怎样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颇为关心,甚至可以说有点焦虑。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既重视又不过分紧张。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学前教育。

  1、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可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 10 分钟、 15 分钟、 20 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重视的家长还可以入学前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2、做好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一般情况下,在 5月份会开始报名,办理入学手续。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3、做好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进取心,责任感,爱心等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一个孩子能否学习的好,关键在于他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孩子学做日常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们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要独特的鼓励,如写作;帮助别人)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鼓励孩子会问)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遇难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 。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总之,我们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充分地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6、大班老师教育随笔《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

  改进策略一:遵循作息时间,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新思路: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8点入园,8点10分晨间活动,9点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分析: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不来,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

  改进策略二:遵循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强。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们通过看图讲述等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的实处。

  我们的新思路:

  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和同伴思维的碰撞中自主地获取一些有关于上小学的规则,并萌发遵守规则意识,杜绝单一乏味的说教。我们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其中辩论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通过《小小辩论赛》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方,确定自己的立场。幼儿分成正方、反方两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说服对方。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收集了孩子的很多问题,最后我们经过了筛选和梳理,确定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供幼儿辩论。问题一:上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问题二: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问题三:上小学后能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的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我相信孩子们是在问题的交织中成长和提升的。在活动中,孩子议论的场面是热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接受了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针对问题一,有些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这种变化,有些孩子认为,小学不是有课间休息的吗?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玩具拿出来玩,并不影响上课啊!通过辩论使孩子共同关注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上小学后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它玩具,并愿意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遵守这一规则。针对问题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上小学后,放学回家稍休息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到很迟才完成。通过问题三,孩子更明确地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较为自由、松散,小学较为严格,有规律。孩子也都表示上学后上课尽量不要随意喝水,或去小便,这样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利用幼儿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功课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为孩子入学之所急。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并生成了《整理小书包》这一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讨论“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引出功课表,接着让幼儿学看功课表, 最后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幼儿园教室里的玩具、图书的方法,平时我们看到教室里凌乱的物品时便会及时提醒孩子去整理。这样有利于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改进策略三:遵循生活习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主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不够自觉,导致孩子们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了在家长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孩子吃力,大人更吃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幼儿学习的自觉性。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会将幼儿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的老师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我们的新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着手。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才可以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学会认真倾听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时常布置一些口头作业给孩子,如:要求孩子第二天带植物角的东西,并鼓励表扬及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回家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有时会布置孩子完成一副美术作品,要求孩子一回家先画画,等画好了再出去玩。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并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监督,逐步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反思: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时代的发展,富于了教师全新的角色,教师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课程的实施者而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方面有以下的思考:

  一、内容的选择——满足需要、贴近生活

  “幼小衔接”内容的选择其关键就在于要处理好幼儿发展需要和兴趣经验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时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能敏感的判断教育内容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在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在尊重幼儿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优选出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一生发展具有长远、持久的积极影响的课程内容。。

  二、活动的设计——吸引幼儿、富于挑战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适宜性需要教师强调脉络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去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努力去了解什么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真正使课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如:活动《整理小书包》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根据时间的适宜性开展了本次活动,让活动深深吸引着幼儿,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幼小衔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来完成。在教育观念上能形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儿童实施良好地小幼衔接教育,只有当我们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精神,才能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7、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我如何看待“二胎”》

  自从年前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二胎政策相继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行与实施,自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推行以来,将近30年的时间,我国人口的数量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与控制,这与当下养老,人口老龄化等突出问题关系密切。总之“二胎”的政策代表了新时期下我国对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关键抉择。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语言,“二胎”的放开,对于是否能够提升生育率目前的宏观测量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它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并非能够得到缓解。比如刺激民众购房,提升国家内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当先80后,90后是“二胎”放开以来最具备合乎规定的生育硬性条件,但是对相当一部分的80、90后的人群调查可看出,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放开了“二胎”政策,他们的生育积极性就会随之提升,尽管在他们上一辈父母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然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局势,让他们很难轻易做出生“二胎”的决定。理由大概的包括:养孩子成本加大、教育资源的享有、观念的转变、购房的长远规划等,这些都成了制约或影响他们积极响应“二胎”政策的热情与号召,面对此种说法不一实情,总归面临的争论与思量是“能不能生是一回事,想不想生又是另一回事”的问题。

  我所关注的是“二胎”它的落脚点并非来自家庭,而是相关政府部分应建立或完善有关儿童的福利和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关爱儿童,重视学前教育以及充分给予每一个学龄前孩子应有权利和福利待遇,缩小受教育的不公平空间。在一方面,这样给每一个家庭给予适当的帮助的同时,也提升了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同时在相关法律、制度的整体运行下又能够给予园所和家庭合理互动、共享共建的机制与环境。这样“二胎”政策也就成为每一个人们心中去逐渐接纳和适应的良品,而不仅仅只是考虑当下面临它的一系列难题所带来的纠结和困惑。

8、大班下学期教育随笔《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父母的指导,孩子是很难懂得这点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一、签订责任合同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即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二、对有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进行表扬,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三、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让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这点,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四、补救自己犯得错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或许对方会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而无需赔偿,但此时父母仍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能让孩子懂得,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就该由自己负责。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他们负责任,并让他们有效仿的对象。

相关文章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3篇》:大班幼儿教育随笔第1篇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跳绳、有的玩皮球……院子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

《托班教育随笔17篇》:第1篇托班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乐乐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聪明活泼又可爱。喜欢交朋友,课堂上积极发言,空闲时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在寝室,一会儿在活动室,跑来跑去,每天总是这样,有时不光自己跑,

《幼儿园老师随笔13篇》:第1篇幼儿园老师随笔  幼儿园教师随笔:老师不喜欢我了  前些天,王姝云的妈妈来接孩子,和我说:王姝云回家说杨老师现在不喜欢我了,问问杨老师什么时候可以喜欢我啦。听了这话,我当时就纳闷极了,还和她们母女开玩笑说:老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