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这是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教学目标
1 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 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
3 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两角和与差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这为三角表达式的变形提供了基础;但对公式还不熟悉,理解还停留在公式的表象认知,对于二倍角与单角之间关系的“相对性”等缺乏认知,对不同表达式内在联系缺乏进一步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2学生已有利用同角关系式、诱导公式分别解决简单三角恒等式证明问题的初步经验。
3学生在证明三角恒等式时“目标意识”比较淡薄,对三角等式两端的“目标差异”特征观察往往不自觉、不全面、不细致,消除“目标差异”时在较多的公式面前不知选用哪个公式来切入。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
4学生以前在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过程表述中往往出现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错写的现象。需要教师的板书示范进一步来引导规范。
5学生对三角函数的不同表达的整理变形能力较差,当欲证明的三角恒等式两端“差异”较大或者证明需要的过程稍长时往往缺乏耐心、细心、坚持做下去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帮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教学过程
1、复习公式:
2、例1:
3、例2:求证
4. 例3:
5. 例4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师生互动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第一学时 新设计
教学过程
1、复习公式:
2、例1:
3、例2:求证
4. 例3:
5. 例4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会用已学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证明,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
和差化积公式(公式不要求记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换元、方程等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公式为依据,以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倍角公式 、 、
先让学生默写三个倍角公式,注意等号两边角的关系,特别注意 。既然能用单角
表示倍角,那么能否用倍角表示单角呢?
半角公式的推导及理解 :
例1、试以 表示 .
解析: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 和 做此题.(二倍角公式中以代2, 代)
解:因为 ,可以得到 ;
因为 ,可以得到 .
两式相除可以得到 .
点评:⑴以上结果还可以表示为:
并称之为半角公式(不要求记忆),符号由 角的象限决定。
⑵降倍升幂公式和降幂升倍公式被广泛用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证明。
⑶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可以联系他们的适当公式,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变式训练1:求证
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公式不要求记忆):
例2:求证:
(1) ;
(2) .
解析:回忆并写出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余弦公式,观察公式与所证式子的联系。
证明:(1)因为 和 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
两式相加得 ;
即 ;
(2)由(1)得 ①;设 ,
那么 .
把 的值代入①式中得 .
点评:在例2证明中用到了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
变式训练2:本p142 2(2)、3(3)
例3、求函数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先把函数式化简,再求相应的值。
解: ,
所以,所求的周期 ,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 .
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 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
变式训练3:本p142 4、(1)(2)(3)
探究:求y=asinx+bcosx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小结:我们要对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 B代替B看看有什么结果?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向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进而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启发式教学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探究
提出问题并引入新课 师:探究
生:反例:
问题: 的关系? 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复习 复习有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复习:1。余弦的定义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等于角 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
2.能否用向量的方法求角的余弦?
师:M、N是 两边上任一点,
(显然为了简化计算,取M、N为 两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此时有 ) 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为下面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公式的推导 公式的推导证明
公式理解和基本掌握。 如图构造角 ,终边与单位圆交于Q, ,
师:指出角 与 关系:
生:
则
师:写出点P、Q坐标
生:
带领学生推导公式:
(板书)
因为:
所以:
公式记号
通过定义的复习,在坐标系中找到差角的几何表示,利用以上的铺垫引导学生试探采用向量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体会到向量的工具性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