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

日期:2021-06-03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第1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80~81页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一、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不应当是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提取有用信息的促进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第2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80~81页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一、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不应当是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提取有用信息的促进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第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80~81页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