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日期:2021-12-31

这是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第 1 篇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对微课的认识:1.很少接触过教师课堂使用微课。2.喜欢老师在课堂中插入微视频和动画。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1.个别有课前自己预习和课后复习功课的习惯。2.大多不会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进行自学。

学习风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00、101、102页例1、例2以及103页的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2、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3、教师是身边的导师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1.创新主题,提升学生关注点.2.融入互动,提高课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课堂延续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1.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2.微课可以满足学生按需选择学习。3.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学习状态。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的教学目标

认识克 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认识千克 (课件出示)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出示几种常见的称) (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拓展作业 1.出示作业,提出要求。2.师生交流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如何让学生获得微课资源:1.上传到班级QQ群2.上传到微信群3.利用U盘拷贝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了微课: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载情况2.抽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调查学生对微课的反馈情况

如何评价微课学习效果:1.观察2.作业分析3.测验4.…………这些是微课学习效果最常见的评价方式。相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会很恰当的运用评价工作和适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出客观的评价。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第 2 篇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板书:轻 重 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情预设: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g)

【设计意图: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这块橡皮重几克?”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 (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师板书: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设计意图: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习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设计意图: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 ↓

质量 轻 重

1000 克=1 千克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第 3 篇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第 4 篇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进率教学

(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书本P89第4题。

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MSN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