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

日期:2022-01-04

这是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60小格。

  2.掌握读取时间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2.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守时和惜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理解1时等于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读出钟面时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面、学生自带闹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引入

  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绿树成阴的圆形运动场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小红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小红一说开始,它们跑起来。

  2.提出问题。

  (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

  (2)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3.引出“钟表”

  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赛跑。钟表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

  (二)认识钟面

  1.启发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2.得出结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5小格,一共是60小格。钟面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三)认识时

  1.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2.启发提问:时针从1走到2时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3.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四)认识分

  1.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2.启发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3.得出结论: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五)感受一分钟

  1.活动: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操作,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一分钟结束后,提问:

  (1)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

  (2)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

  (3)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

  (4)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2.教师总结:一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六)认识时、分关系

  1.导入:刚才的时间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分组活动:学生拿出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3.教师演示:(在演示前强调学生看时针原来的位置并记住,再开始演示分针走一圈的过程)提问:时针走了多少?

  结论:时针走了一大格,即1时。

  提问:谁知道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

  结论:60分

  提问:通过刚才操作,我们知道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大格。说明1时和60分什么关系?

  结论:1时=60分

  (七)读写时间

  1.启发提问:(出示学具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应该如何表示时间?

  2.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第二种是像电子表那样,就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八)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要下课了,你知道这节数学课多长时间吗?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

  时间悄然流逝,守时和惜时是一个人可贵的品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的读写方法,更要注重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其珍惜时间的意识。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第 2 篇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第 3 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故事导入。

  画面: 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声音: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猴妈妈拿出13个桃,对小白兔说)“小白兔,欢迎你到我这儿来买水果,不过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看看你数学学得怎么样?”

  启发: 小朋友们,请你猜猜猴妈妈会向小白兔提出什么问题呢?

  [说明: 利用教材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问题意识。]

  2.筛选出有效信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 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说明: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摆一摆、算一算。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13-9。(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进行计算。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说明: 摆一摆、算一算,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探究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2.说一说、听一听。

  提出要求: 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并认真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教师请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

  [说明: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评一评、比一比。

  引导: 小朋友,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后,你来评一评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法好,为什么觉得它好?把别人的方法和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么样?

  [说明: 让学生之间互评,有利于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学习方法。]

  4.活动小结。

  要求: 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团结协作,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5.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

  (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

  [说明: 例题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汇报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听一听、比一比、试一试等活动,主动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 “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2.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3. “想想做做”第4题(小蚂蚁送信)。

  课前准备1号、2号、3号……9号、10号信箱。

  要求: 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小蚂蚁,戴上头饰,把这些信(卡片上写着算式)送到信箱里去,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们有没有把信送错地方。

  12-9=10-9=14-9=

  18-9=

  11-9=19-9=

  16-9=13-9=

  17-9=15-9=

  在“小小邮递员”的音乐声中,“小蚂蚁”把信送往相应的信箱。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评选“优秀邮递员”。

  4. “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算一算,再比一比、议一议,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

  [说明: 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

  四、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请大家帮忙解决。

  要求: 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个数学故事,并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分数乘分数教案反思第 4 篇

  一、课题:圆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学具

  教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生:

  1、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

  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3、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

  (1)请同学们从你的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

  (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2、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展示、交流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方法与过程。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

  (2)绕线法。

  教师强调:

  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做好标记。

  (2)不能滑动,要滚动。

  (3)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2、用绕线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测量的是打结处之间的长度。

  (2)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

  师: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线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变曲为直)

  3、介绍圆周率

  教师指出: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教师板书: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计算时,圆周率(π)的值通常取3.14,即计算时,凡没有具体规定的π都取近似值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师: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周长=直径×π。)

  师:如果用C来表示周长,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5、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示例: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m?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c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多少周?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独立算出后,学生讲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格式。

  根据C=πd,3、14×20=62、8(m)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花坛的周长是62、8m,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