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2
这是多边形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本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认清多边形的各个元素。通过对教材的顺序转变,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多边形的对角线方面上,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尤其是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此种规律学生不易得出。
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三角形类比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在对角线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探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线的规律,并让其观察分成三角形个数的规律;进而才进行探究对角线的总条线。
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正好体现了“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的新理念。但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我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在本节课本人极力地在引导学生,让学生来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这样在课堂上就要让出较多的时间、较多的空间,一个结论若由教师“给”只需用1分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的时间就可能是其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将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期这样就将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象这样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2)教师能忙乎过来吗?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焦点放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善待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帮助、引导回答错误的学生,关注没有参与的学生的想法。但在农村、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能忙得过来吗?
在上个星期,我听了七年级(下)第七章 《多边形》这一堂课,内容为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在听课之前,我对这一堂课进行研究和设计。我考虑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合作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图形探究方法。力主体现“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入多边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的内容,然后完成自学检查;第二部分分小组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这部分是本次课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当堂测评。其中第二部分是一个难点,我设计流程如下: 用统计数据的方式探究 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多边形边数n 4 5 6 7 8 … ,然后,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
(1)小组合作:画图找一找,并填好表格的内容。
(2)猜想: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你是怎么想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3)应用:①十八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②若一个多边形有35条对角线,那么它是什么边形?
然而,在实际听课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启示。他将课堂分成四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评讲作业;第二部分:以三角形为基础引入多边形的概念;第三部分: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和内角和;第四部分:认识正多边形。在这堂课里面,老师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入手,认识多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图形,加强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并注重细节和总结,“n边形有n个顶点,n个内角,2n个外角,n条边,?条对角线”。在总结的同时,也引出了下个问题
“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如此一环扣一环,许多学生情绪很高,积极操作。在这个探索问题上,老师细分知识点和联系的方法,分类统计:边数、一个顶点发出的对角线、三角形个数、内角和,从而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由浅入深,一层一层探索,让学生感觉到n与数字的联系,证明出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经过对比,我刚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不合理了,没能将知识细分探索,笼统统计对角线的数量,这样学生会感到困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下课后,我认真作了反思:
合作探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明白了和他人怎样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要想使用好自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方向明确的探究步骤,充分估计探究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障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组织引导和巡视力度。
每节课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关键在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互动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环节1:让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定义,给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下定义。
能有五六个学生可以做得到,可是只有这少数的学生呀,多数学生为什么不能进行下定义呢?
可能的因素是学生已经不记得三角形的定义了,从本人的角度来看,我没有复习或展示三角形的定义,以至于不能为多数学生搭脚手架。
如果当时能够让学生先复习三角形的定义或者先展示三角形的定义,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环节2,让学生自修教材,让生了解多边形的顶点,边,角,外角,对角线等基础知识,归纳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关系:(n一2)Ⅹ180度。
环节3,认识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让学生识别象"凸"字形时,学习有两种观点:观点1,这个图形是凸边形。观点2,这个图形是凹多边形。让生1解释他的观点,生1是数学学科唯一及格的人,可是他居然解释不出来。说明他对凸多边形的定义没有掌握。
于是,我只好又给学生进行点拔!
此时,就得一节课了,学生基础太差,进度非常慢。我无奈之余只有下一节课才又继续基它环节。
《认识多边形》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以图形的边数来分类、命名,并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观察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对这些多边形有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名称,能认识这些图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
课的开始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地砖各一块,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说说自己的发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为下面的分类探究作好准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识了五边形和六边形之后,我又呈现了9个多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3个)让学生来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最后学着样子按“边”的条数来分一分,初步体验到多边形“边”的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最后,让学生在搭一搭、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依次折出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和一个四边形,再如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五边形,也可能是四边形或三角形时,都被图形的多变多幻所吸引住了,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强化了学生对多边形的感知。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比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