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9
这是平行线教育怎么收费的,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4、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1、学生同桌之间,玩玩小棒。观察每两根小棒落地后形成的图形 2、让学生记录下活动中形成的图形,然后投影展示 3、有选择的选取其中的几种预先设计在电脑里,让学生把下面的四种情况分分类,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第一次初步感觉相交和不相交。 ① ② ③ ④ 4、如果把这两条线段想象成直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先在脑子里面想象一下;然后再说一说 5、电脑演示延长的过程: 观察后第二次分类,说说为什么与刚才的分类不同。 6、学生的回答中提炼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活动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探索,经历学习的过程,愉快地、自主地学习。 二、结合生活、展开教学 1、出示书上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2、阴去图片留下红色和兰色的直线,让学生再次感受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用手比画它们的位置关系,为提炼互相平行的概念做准备。 3、提炼概念:像刚才我们认识的生活中的跑道线、秋千等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我设计如下几个小环节: 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②针对“同一平面内”进行阐述,我们现阶段学习的图形都是平面上,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如:利用教室中墙壁上的线段来帮助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③理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利用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关系。如: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 4、头脑中对互相平行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过程。 5、回归生活,找找在生活里见到过相互平行的线。 6、学会判断:完成想想做做1,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 7、想想做做2,会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三、操作实践、创新应用 1、让学生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老师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这时让学生打开书自学40页上的方法。 4、自学后说说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来画出任意的一组平行线。 5、提炼方法:一、画(线) 二、靠(直尺) 三、平移 6、自由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说说画的方法 7、试一试1: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8、试一试2:经过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综合操作1: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把下面的图形画成一个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折折,画画,摆摆,说说,采用个体探索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认识互相平行,变传统的平行线的认识为现在的认识平行,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认识平行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其特征,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发展了思维。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这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学习平行知识,在本课学习以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积累了许多这些方面的经验。贾老师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玩一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交流与表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提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当学生研究了互相平行的特征后,就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课的最后一部分“利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不仅练习的形式多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较好的体现了《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理念。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如课本p13图5?2-1)让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这时,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如何?在这种位置时,又有哪些性质?
揭示课题(板书):5.2.1平行线
(二)探讨“情境引入中的问题”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模型,进行转动操作实践(固定b与c,转动a)。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实践,同桌互相交流,并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大家仔细观察,再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a与b不相交的位置?
(2)在生活的身边,有很多线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哪些线是平行的?校图内有哪些线是平行的?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线,那究竟怎样的线叫平行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活动结论: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注: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让学生回忆活动一或让学生再次转动木条a,并仔细观察其变化情况,在黑板上出示课本p14图5.2-3,让学生画平行线。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操作实践,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在活动一: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
(2)让学生拿出工具画图,在p14图5.2-3中,试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活动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活动三: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p14图5.2-2),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仔细观察分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平行线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时也可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左图),在这一个图片中,哪些线是平行线?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
(2)在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平行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右图),在这个图片中,旅游池中的隔道绳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3)以上两个实例中,说明了平行线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1、课本p19习题5.2第7题。
2、选择题(用小黑板展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任一点p可以作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c、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①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法。
②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2)学习方法小结: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分析等方式,来获得平行线的有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课本p20习题5.2第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来完成,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比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主动,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模型、图片都比较感兴趣,全班学生都认真、主动地参与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到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有少部分的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了活动,但难于得出结论;第二,在实践画图的过程中,操作显得不够熟练;第三,由于学校班额的人数过多,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不能够让所有小组的代表都有发言机会。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平行线的判定做好铺垫。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学。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具有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的生生互动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