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0
这是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与总结,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我说的课题是整式的加减,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学生情况分析: (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好奇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本课要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的加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教学目标: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提出问题,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设计理念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杨玲娜,能参加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②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既能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想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以给汶川捐款的这个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既从侧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体会到分类思想,顺利的引入新课。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在情境的问题中,为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而且问题的创设不能偏离课本,它为学习新课而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一开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环节:目标解析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知道“怎样才能学好”,“ 学到什么程度”,并为课后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提供依据。
所以,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环节:出示核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若教师能把数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同类项?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以有趣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心静、脑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疑点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所以,本节课第一个知识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观察给出的单项式,要求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关键是这个分类依据,直击概念。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紧接着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想一想,温馨提示,判断同类项,考考你,延伸拓展题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又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便于点拨,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本环节,先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再问学生这一运算过程像之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然后,趁热打铁,出示课本例题1,能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教师追问,如果每次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你能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法则。
然后进行课本例题2,学生扮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设计意图: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接着用一道“看谁算得快”一题,让思路不同的两位同学板演,从中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第七环节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设计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也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节课通过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第九环节:目标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第十环节:作业布置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几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第二题求代数式的值,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三、四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并同类项的重要性,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的依据。
2、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3、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1.整式的概念
2.单项式、多项式的意义。
二、探求新知
1、情景引入:
(1).算数比赛:请同学们任意给X 一个值,然后求出下面代数式的值
20X 2+8X 3-20X 2+6X-1-5X+2-8X 3
(2)、老师家里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是老师平时存下来的硬币,现在想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你能帮老师个忙吗?为了快速的算出多少钱,你的第一步工作是怎么做的?
2、探究同类项的定义 A.
请把下面的单项式按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并说明你分类的标准。 -5a 2b
ab 7+ ab 41-
B.以上面题目为例探究同类项的特征
(1)—————————————————
(2)—————————————————
5a
2a -9 2a 2b π
(3)—————————————————
归纳:同类项的定义:————————————————————————叫同类项
C. 学以致用
说出下列各题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 3与b 3 (2)-4x 2y 与4xy 2
(3)3.5abc 与0.5acb (4)-2 与 4
归纳总结:同类项中有
两同:所含------相同;相同----------相同。
两无关:与------无关;与------------无关。
我们规定:所有的-------------都是同类项
同类项的定义可以用口诀表达为:同类项,同类项,除了------------都一样。
3、探究怎样合并同类项?
A:思考:你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初中数学_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每种方法都表示三块绿化带的面积,故可得到一个等式
----------------=----------------------
当三块绿化带的宽都为a 时,可得到的等式为
-------------------=-------------------B:观察上面等式,得出合并同类项的定义 -----------------------------------------------------------------------------------------------------叫合并同类项。
思考: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实质上是逆用了哪个运算律?
C:学以致用 合并同类项
(1) 7x + 3x = (2) 4 x 2 - 2 x 2 =
(3) 5ab 2 - 13ab 2= (4)–9x 2y 3 +5x 2y 3=
由以上习题归纳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实际问题:园林部门准备在市区江堤上修建三 块长方形的绿化带,它们的宽都是1.5米,长分 别是 38.5米、34.2米、27.3米,那么这些绿化
带的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米?
------------------------------------------------------------------------------ D:巩固提高:下列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指出错误的地方.
(4)-7ab+7ba=0 4.比一比: 合并多项式4x 2-8x +5-3x 2+6x -4中的同类项.
5.试一试
已知 a= - 2,b =4,求代数式2a 2b-3a+2-3a 2b+2a-1的值。
三:畅谈收获: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告诉学生可以从知识、方法、感受、等不同的方面说。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各对不是同类项的是( )
A -3x 2y 与2x 2y
B -2xy 2与 3x 2y
C -5x 2y 与3yx 2
D 3mn 2与2mn 2
2.合并同类项正确的是( )
A 4a+b=5ab
B 6xy 2-6y 2x=0
C 6x 2-4x 2=2
D 3x 2+2x 3=5x 5
3、合并同类项 -mn+2mn-3mn 2+4mn 2
五:布置作业 课本91-92页的课后题。第6题选作。 【学情分析】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在第二章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本章学习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等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相应启(1)b 3+b 3=2b 6
(2)-5x 3+2x 3= -3
(3)3a +2b =5ab
导学生:整式也是有加减运算,该怎样计算,这种求知欲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学方法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效果分析】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我感觉较为成功的一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怎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小组怎样进行更好评价是我今后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最后的课堂交流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从课下对当堂检测的批阅来看,学生对本节课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还存在困难,有待课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教材分析】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的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突破方法:利用老师ppt课件演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化练习 ,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检测试题】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检测试题
1.下列各对不是同类项的是( )
A -3x2y与2x2y
B -2xy2与3x2y
C -5x2y与3yx2
D 3mn2与2mn2
2.合并同类项正确的是()
A 4a+b=5ab
B 6xy2-6y2x=0
C 6x2-4x2=2
D 3x2+2x3=5x5
3、合并同类项-mn+2mn-3mn2+4mn2
【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1、注重相关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教材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注重归纳、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分类、找出同类项并正确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合并同类项时师生共同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步骤,便于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3、注重及时,分层评价
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说或能全部掌握或能部分掌握,所以“学困生”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对他们及时给与肯定,要充分抓住习题的最后一个题,对学优生进行评价,总之要让每个学生有所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设时感觉本节课的习题数量较少,习题的难易程度偏低,习题的设计没有形成由易到难的梯度。但是反复多次琢磨始终不能完成以上两个遗憾,因为一是感觉学生对目前的知识点掌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二是学生学完目前的知识已经用了45分钟。以上原因的造成可能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课标分析】
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结合课标给出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类比、探索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一、教材解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释平方差公式,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光头强开了租地公司,第一年他把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熊大种植.第二年他对熊大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再继续租给你, 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熊大一听觉得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熊大吃亏了吗?
(二)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1、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x+1)(x-1);(2)(a+2)(a-2);(3(1+3a)(1-3a);(4)(3m+n)(3m-n).问:观察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它们计算结果有什么特征?
3、能不能用式子表示你的发现? 4: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验一验: 计算:(a+b)(a-b)=a2-ab+ab-b2=a2-b2.
3、动手操作,合作探索:请用剪刀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拼成如图2的长方形,你能根据图中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吗?
(三)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 3x-2 )(3x+2) ;
(2) (-x+2y)(-x-2y).注意:
1、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
2、找准相同项a与相反项b;
3、结果是相同项平方减去相反项平方;
4、a或b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必要时加上括号。
例2 计算: (1) 102×98;
(2) (y+2) (y-2) – (y-1) (y+5) .
分析:只有符合公式要求的乘法,才能用公式简化计算,其余的乘法运算仍按乘法法则计算.
(四) 课堂小结
(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3)应用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什么
(五) 课堂作业
1 .课本112页复习巩固第1题;
2.配套练习册87页到89页.
(六)教学反思
1.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其发现过程,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在教学时没有直接让学生推导平方差公式,而是设置了一个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计算四个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算并观察这几个算式及其结果,自己发现规律?这是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概括公式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能力,让学生体会发现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觉效果很好。
2.要鼓励学生研究和发现公式的特点,理解平方差公式只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一类特例,并联想是否还有其他特例(为后继学习作准备)认识了这一点,让学生用代数推理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是有益的。继续关注学生整式乘法的技能发展。
3.得到公式之后,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公式的含义,用自然语言表达,用符号语言表达,用几何语言表达(给出几何解释)。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的对称美。
4.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是对学生掌握公式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急于告诉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出现符号错误及漏项等问题;另外,数学公式中字母具有高度概括性、广泛应用性,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我们把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是初中第一个公式,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是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听课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平方差公式后,仍对其来源、形成过程理解不透彻,对其结构形式记忆模糊,并未深刻领悟到公式的本质,“平方差公式”教学并没有发挥典型样例的作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直接学习数学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从多个侧面学习数学对象,即用数学多元表征的学习理念学习数学,具有优越性。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元表征的学习理念能使学习者深刻理解数学对象,把握该数学对象的本质。
<< 平方差公式>>教材分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
? 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x+2)(x-2)=x2-2; (2).(-3a-2)(3a-2)=9a2-4
? 2.计算:
(1).10.1×9.9 (2).(x-3)(x2+9)(x+3)
化简:(2+1)(22+12)(24+14)(28+18)(216+116).
=(22-12 )( 22+12)(24+14)(28+18)(216+116)
=(24-14)(24+14)(28+18)(216+116)
=(28-18)(28+18)(216+116)
=(216-116)(216+116)
= 232-1.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
1.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其发现过程,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在教学时没有直接让学生推导平方差公式,而是设置了一个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计算四个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算并观察这几个算式及其结果,自己发现规律?这是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概括公式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能力,让学生体会发现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觉效果很好。
2.要鼓励学生研究和发现公式的特点,理解平方差公式只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一类特例,并联想是否还有其他特例(为后继学习作准备)认识了这一点,让学生用代数推理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是有益的。继续关注学生整式乘法的技能发展。
3.得到公式之后,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公式的含义,用自然语言表达,用符号语言表达,用几何语言表达(给出几何解释)。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的对称美。
4.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是对学生掌握公式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急于告诉结果。
《平方差公式》课标分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非常重要公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