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日期:2022-02-13

这是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15:10=()∶4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60∶40=3/2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第 2 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解决: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师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假期中外出正好赶上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场景吗?(生答想,教师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别小,学生说看不清)这时教师放大图片,但只放大长,把照片拉变形,学生还说看不清;然后老师再展示只放大宽的照片,学生还说看不清,最后老师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这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升国旗场面。

师:同学们,刚才在老师第三次放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不变形的放大和缩小照片,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知识就是比例。(板书:比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放大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就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体感知

提问: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大屏幕出示整单元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这个单元共给我们安排了这些内容,就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你想了解的知识。

师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明这节课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形式整体感知单元框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化的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复习旧知,搭建桥梁

师: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借助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索得出的,同学们想一想,比例的知识,可能和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联系紧密?

生答比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识,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识。

(设计意图:“比例”的学习基础是“比”,学生也能从字面上感党到“比例”和“比”有联系的。通过回顾比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为探索新知搭建桥梁。)

(四)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师:我们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这样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处处存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个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国旗)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状完全相同的国旗。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的形状是完全不能改变的。那么,国旗是按照什么规格来制作的呢?国旗的长与宽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个要求

大屏幕展示第一个要求:随意选择其中任意两面国旗,写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3)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三组不同的比,写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大小会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是固定的。

(5)师引导得出:因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每组的两个比。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1)师:这些国旗长与宽的比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宽与长的比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继续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完成大屏幕上第二个要求:写出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算出比值,看看能不能组成这样的等式?

(2)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答师板书三组等式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应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这个“具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数据。教师提供国旗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后续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铺垫。)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

师: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学生发现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一个是长:宽,另一个也是长:宽才行。

师:是的,你们已经观察到,在“按比例”缩放时,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设计意图: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到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发现概念的隐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3、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全有两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生答: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师: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生答后师(课件呈现):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比例的概念己经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数字中的比例

师: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图形中的比例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只要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就可以了。师(课件将最后一组数据变换成下图):如果第4组比例中对应的数据出自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顶设:两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当两个三角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时,它们的形状不变

请学生写出对应数的比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辆汽车第一天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看能否组成比例?能的话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4、比和比例对比

判断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 )

40:5=4×2 ( )

1:3=2:6 ( )

5:6 ( )

(五)总结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师通过练习4引导学生总结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大屏幕展示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构成

由两项构成

有两个比,由四项构成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对比中清晰认识和区别这两个易混概念。又通过表格整理,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的界定和罗列,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细节和内涵)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大屏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内容要点。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其实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来看一看(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师: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土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全课由生活现象设疑开始,又由生活现象释疑结束,首尾呼应。)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数学小报,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报中呈现出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

教学反思: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暨东师大培训回来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触动我的就是“培养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环节,目的就是给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学习每节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维导图是归纳整理的有利工具。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有益的。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在一单元的开篇一课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单元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验证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环节,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为了让他们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但这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还稍有欠缺,应该再提供给他们变换形式写比验证的机会。因为这里处理不当,就造成了巩固练习中按规律写出比例题目的难度。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更正。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第 4 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解决: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师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假期中外出正好赶上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场景吗?(生答想,教师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别小,学生说看不清)这时教师放大图片,但只放大长,把照片拉变形,学生还说看不清;然后老师再展示只放大宽的照片,学生还说看不清,最后老师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这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升国旗场面。

师:同学们,刚才在老师第三次放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不变形的放大和缩小照片,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知识就是比例。(板书:比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放大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就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体感知

提问: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大屏幕出示整单元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这个单元共给我们安排了这些内容,就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你想了解的知识。

师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明这节课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形式整体感知单元框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化的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复习旧知,搭建桥梁

师: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借助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索得出的,同学们想一想,比例的知识,可能和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联系紧密?

生答比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识,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识。

(设计意图:“比例”的学习基础是“比”,学生也能从字面上感党到“比例”和“比”有联系的。通过回顾比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为探索新知搭建桥梁。)

(四)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师:我们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这样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处处存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个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国旗)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状完全相同的国旗。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的形状是完全不能改变的。那么,国旗是按照什么规格来制作的呢?国旗的长与宽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个要求

大屏幕展示第一个要求:随意选择其中任意两面国旗,写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3)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三组不同的比,写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大小会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是固定的。

(5)师引导得出:因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每组的两个比。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1)师:这些国旗长与宽的比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宽与长的比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继续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完成大屏幕上第二个要求:写出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算出比值,看看能不能组成这样的等式?

(2)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答师板书三组等式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应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这个“具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数据。教师提供国旗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后续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铺垫。)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

师: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学生发现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一个是长:宽,另一个也是长:宽才行。

师:是的,你们已经观察到,在“按比例”缩放时,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设计意图: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到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发现概念的隐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3、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全有两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生答: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师: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生答后师(课件呈现):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比例的概念己经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数字中的比例

师: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图形中的比例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只要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就可以了。师(课件将最后一组数据变换成下图):如果第4组比例中对应的数据出自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顶设:两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当两个三角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时,它们的形状不变

请学生写出对应数的比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辆汽车第一天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看能否组成比例?能的话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4、比和比例对比

判断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 )

40:5=4×2 ( )

1:3=2:6 ( )

5:6 ( )

(五)总结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师通过练习4引导学生总结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大屏幕展示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构成

由两项构成

有两个比,由四项构成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对比中清晰认识和区别这两个易混概念。又通过表格整理,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的界定和罗列,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细节和内涵)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大屏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内容要点。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其实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来看一看(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师: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土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全课由生活现象设疑开始,又由生活现象释疑结束,首尾呼应。)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数学小报,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报中呈现出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

教学反思: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暨东师大培训回来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触动我的就是“培养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环节,目的就是给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学习每节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维导图是归纳整理的有利工具。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有益的。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在一单元的开篇一课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单元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验证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环节,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为了让他们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但这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还稍有欠缺,应该再提供给他们变换形式写比验证的机会。因为这里处理不当,就造成了巩固练习中按规律写出比例题目的难度。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更正。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