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8
这是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读诗歌,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的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的远大抱负。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五元人民币纸币背面图片给学生看。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分享一张图片,同学们请看图片上有什么?
生:钱!
师:看来大家的小财迷本质暴露了呀!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没图片上还有什么?
生:泰山。(五岳独尊)
师:没错,我们的伍元纸币背面的这个景色正是泰山的景色。泰山自古以来就有“五岳独尊”的美誉,我们来一起简单了解一下泰山。
简介泰山。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泰山的诗篇--《望岳》【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热
(一)了解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读诗歌,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的远大抱负。
(二)文题解读
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三)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诗咏的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整体感知
(一)读
1.初读——读准字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重点强调“曾”“眦”“览”三个字的读音和写法。
2.再读——读出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学生用拖长音的方式来读出节奏感。
课文朗读-七语下-20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00:31
来自大知闲闲yu
3.三读——读出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指泰山。 青:青色,指山。 未了:没有终了。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大自然。 钟:聚集。 割:分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截然不同。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绝眦:睁大双眼。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显得渺小的群山。
(二)思
1.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做意象。本诗中的意象是什么呢?
明确:泰山
2. 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
明确:望
3.作者具体是怎样望泰山的?
( )这一句诗,从( )望的角度,让我看到了
泰山( )的形象。
(最简洁的话概括)
岱宗夫如何? 远望 拔地而起、连绵不绝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望 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细望 层云迭起,心胸激荡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展望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一览众山小。
(三)品
1.通过作者对泰山这个意象的描绘,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1>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 那么什么是兼济天下的思想呢?
明确:它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祖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它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它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顾自我苦难,依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四)悟
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怎样兼济天下?
(各抒己见)
或许你觉得,古代先贤的兼济天下胸怀你还无法拥有,但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有时代的责任感。责任感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文明礼貌是责任,孝敬父母是责任,尊老爱幼是责任,用心学习是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坚守好自己的责任,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定会代代相传。
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第 2 篇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入境换位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喜欢古典诗词的并不多,知识储备不多,缺乏情感体悟,更没有切身感受,平时背诵几首诗还行,所以鉴赏起来错误率较高,考试时就会捉襟见肘。
3重点难点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入境换位法;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望岳
解题“望岳”,“望”——看,“岳”——高大的山,
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图看泰山,引入:看看作者杜甫眼中的泰山是怎样的。
活动2【讲授】望岳
一、读诗
1、读准字音
自由读,看注释拼音,并在原文中标注。其他字词读音有无问题。
看情况点明:夫、了、曾、眦
齐读
2、读出节奏
小知识
五言律诗的节奏有以下两种:
(1)XX/XX/X
(2)XX/X/XX
介绍五言律诗的一般节奏,根据自己的读法用斜线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画好举手。
一生读,点评,指导朗读。
齐读
3、读出韵律
小知识:押韵,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富有节奏之美和声调谐和之美。
二、读出画面
1、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色?
请发挥你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写景的诗句。
齐鲁青未了:那一脉苍莽的青色,蓊蓊郁郁地,绵延在齐鲁大地上,望也望不到边际。
小知识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1、2两句叫首联,3、4两句叫颔联,
5、6两句叫颈联,7、8两句叫尾联。
2、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以一联为一组,说说“望”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不同角度的“望”,分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首联:____望,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
颔联:____望,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
颈联:____望,写出了______________。
尾联:____望,写出了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致,内心会有怎样感觉?
三、读出诗情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啊!多么_______ !(不能填“美”“漂亮”。)
“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
“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有阳光的部分叫阳,没有阳光叫做“阴”。为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怎么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
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四、小结
读诗方法: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并进入情境,站在诗人角度设身处地感受诗情。——入境换位法。
活动3【作业】望岳
1、背诵并默写《望岳》;
2、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3、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望岳
解题“望岳”,“望”——看,“岳”——高大的山,
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图看泰山,引入:看看作者杜甫眼中的泰山是怎样的。
活动2【讲授】望岳
一、读诗
1、读准字音
自由读,看注释拼音,并在原文中标注。其他字词读音有无问题。
看情况点明:夫、了、曾、眦
齐读
2、读出节奏
小知识
五言律诗的节奏有以下两种:
(1)XX/XX/X
(2)XX/X/XX
介绍五言律诗的一般节奏,根据自己的读法用斜线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画好举手。
一生读,点评,指导朗读。
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第 3 篇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第 4 篇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