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

日期:2021-10-10

这是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一、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三、阅读课文。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标出重要词句。

二、以下生字和新词要会写并懂得意思。

擅长--指在某方面有特长。田畴--田地等。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踏青--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遒劲--雄健有力。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三、整体感知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茂。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请同学们思考,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3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作者张泽端的生平。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四、探究课文

1、作者是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卷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2、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看第四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同学回答。

明确:不能。“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3、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同学回答。

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5、请同学们读第四、五自然段,看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回答。

明确: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权威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读、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用热点,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解题目

  提问:看了题目“梦回繁华”,你会联想到什么?

  什么原因只能到梦里去找寻繁华?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1、文章描绘的“繁华”,在哪里?(请快速浏览,找出相关描写内容)

  2、北宋都城汴梁会如此繁华原因是什么?

  3、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幅国宝画作呢?

  (细读文本,探讨作者行文的原因)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

  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四、走进画者,感悟意蕴

  拓展训练:

  1、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一生痴绝处处,无梦到汴州。

  五、板书设计(略)

梦回繁华教案板书设计第4篇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7次自读要求的提出,指导学生反复使用浏览全文和细读重点段相结合的方法来自读课文,面对关键性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中学到的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做得快速而准确,但是对说明方法的选择这一难点,还需在日后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去深入体会。

  语言的学习向来是学生的难点,结合说明方法来品味说明语言这一教学创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使学生理解说明方法的选择关乎说明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相信日后随着他们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增强,会有更通透的理解,随之对文字有更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关于这幅画所表现的深刻内涵,通过一定的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这幅画有更多的探究兴趣,但是不必要提出过多的具体要求。将来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