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PPT课件这个PPT共84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功能良好的状态,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与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心理健康解读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
“五快”是指:
一、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四、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一 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第一个标志)
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七坐八爬,九月长牙”
宝宝大动作发展顺序
宝宝精细动作发育顺序
第二 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语言发展阶段
3岁以后,一个儿童说的话,通常总是与另一个对话者在内容上是有关的。4岁儿童开始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不同的听者。(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语言的运用与语言环境不相吻合,引起关注。最极端的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的患儿身上。
自闭症的表现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人际交往障碍:极度孤独,缺乏目光对视,对集体游戏没兴趣,不会寻求帮助,难以建立伙伴关系。 (3)言语障碍:明显的言语发育障碍,缺乏主动言语,言语刻板重复,声调、节律、速度、重音都常有问题。 (4)兴趣和活动异常:兴趣单调、狭窄;对非生命物体特殊依恋;仪式性动作;刻板重复动作;拒绝生活环境的变化。
第三 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四 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 年龄特征明显
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热情、率真、投入。
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都带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特点。
第六 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继续平静的生活。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 遗传与疾病
(二) 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 社会文化
(四) 个体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遗传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某些疾病,会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症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症。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自我控制能力差。
据国外文献报道,学龄儿童中本病的发病率达5%-10%,国内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1.3%-8.6%;易发年龄为6-14岁,男孩发病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1。
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生活条件等。
第一 生物性焦虑
家长关注的核心:对子女的人身安全
第二 成长性焦虑
家长把儿童成长的责任完全彻底地揽在自己身上,采用催赶的方式,加速儿童的成长。
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把儿童置身于成人的监视中,喋喋不休地灌输成人社会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 目标性焦虑
许多家长对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不仅仅是长期目标过高,而且近期目标也很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第四 社会性焦虑
商业炒作的结果
您知道吗?
您知道吗?
(三)社会文化
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
大众媒体对社会文化的放大作用
措施:重视推广先进文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
(四)个体因素(关键因素)
个体的性格和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三、幼儿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儿童的问题行为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儿童时期特有的以适应不良和人格畸形发展为特征的异常行为。
通常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
(一)说谎
说谎是指幼儿有意或无意说假话
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和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所以常因幼稚无知而说谎。
比如,孩子胯下一根竹竿,正在“骑着”它跑,问他在干什么,他会说:“我在骑马。”明明是竹竿,哪来的马?这不是谎言吗?不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讲,这是游戏。
稍大的儿童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掺和在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
但是到了小学初中之后,有些孩子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后,开始采用说谎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变成了一种欺骗。
说谎行为分为无意和有意两种情况。
无意识的说谎
无意识的说谎行为主要发生在学前儿童,是由于儿童混淆了想象与真实而造成的。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幼儿也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愿望当作真实的东西。
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以为是说谎
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听老师讲故事,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故事中的情景
1.5岁—2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比如,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饼干。忽然,对着手中咬了一块圆饼干高兴地喊着:“看!月亮!”
这是儿童最初的想象,叫联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想象越来越复杂,
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有一个特点,就是夸张性。夸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如儿童讲述事情时会说:“我家来的大哥哥力气可大了,天下第一!”等,至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幼儿的夸张性还表现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喜欢童话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童话内容夸张。
2.混淆假想与真实
幼儿的想象,一方面常常脱离现实,另一方面,又常与现实相混淆。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比如,4岁的宁宁玩了开飞机的游戏后,就对同伴说:“明天爸爸会带我去坐飞机。”
明明迷上了电视片《奥特曼》,爸爸答应以后给她买奥特曼玩具,于是第二天来幼儿园后,她对小伙伴说:“我有一个奥特曼玩具了。”还会对小伙伴说,她的玩具怎么好玩,本领很大……
幼儿也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愿望当作真实的东西。
小园园看到邻居小朋友在大啃鸡腿,心里很想吃,但嘴上却说:“昨天我一个人吃了两个鸡腿,好香。你的没有我吃的香。”这种说谎反映了小孩的真实愿望
1.撒谎常见的原因
(1)过失撒谎的原因
想象与现实混淆
尚未准确地掌握方位概念、数概念等
模仿
(2)故意撒谎的原因
为了自我保护
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好奇
3. 教育对策 总:弄清幼儿撒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阐释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异, 渗透概念教育。
端正成人言行, 不当着幼儿撒谎。
分析幼儿的愿望是否合理,合理的要适当满足,不合理的要解释原因并鼓励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若为自我保护而撒谎,成人在弄清事实后,要严肃耐心地教育,指出撒谎是错误行为,让幼儿明白撒谎的后果。其次反思是否苛责了幼儿的无意过失。
选择正面积极信息的诚信训导范例。
(二)任性
任性主要表现为儿童常常否定和抗拒成人的任何要求,而他们一旦有什么需要,则要求成人一定满足,否则便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1.任性产生的原因
儿童处于“危机年龄”,心理需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成人依然以原有的方式对待他们。
成人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其需要
成人易妥协,不能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
2.教育对策
了解幼儿的身心变化,改善教育方式
多提供同伴交往,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当幼儿无理取闹时,成人不能发脾气,而是帮其冷静,再说理教育
对幼儿的要求,要有准则
(三)攻击性行为
进取性行为:以不伤害别人的方法,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以别人痛苦或实施报复来博取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体现了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1.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常由特定的事件引发,由自控性不强而导致(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往往具有情景性)
缺乏有效的交往策略
影视暴力镜头的影响
不良的教养方式所致
遗传
2. 教育对策
不能用体罚
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
教给孩子交往的策略
有选择地让儿童观赏影视节目
(四)破坏性行为
幼儿破坏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探索行为)的区别?
——动机不同。幼儿创造性行为旨在探索、满足好奇心,而实施破坏性行为的幼儿以破坏物品为乐。
1.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
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泄
为了炫耀自己能干
2.教育对策
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
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帮助孩子分清“能干”、“野蛮”的界限
(五)退缩性行为
退缩性行为是指儿童无论在陌生还是熟悉环境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内向、胆怯、抑制、消磨时光的行为。
特点: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是一种内化的、由情绪障碍导致的社会适应困难。
3.常见表现
过分恋物:常将布娃娃等特定玩物整天抱着不放,抱着睡觉,怕它离去。
躲避人群:躲避生人甚至家人,不合群,在同伴集体活动中常一旁呆看,对其他小朋友的友好表示反应冷漠。
言语少:与亲人交流时多用手势,对旁人的询问不理睬,言语发展迟缓
对新环境不适应:对新环境极为害怕,入园几个月后还不适应,行为孤僻,情绪焦虑
自卑胆小:胆小不自信,很在意教师的批评、同伴的讥笑,常常哭泣。
4.教育对策 克服退缩最好的方法是成人以足够的耐心与温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交往能力,如请小朋友或父母的朋友到家中,由父母示范动作,让孩子看看做主人该说什么
让孩子饲养小动物或种植花草,逐渐以此扩大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关注
让孩子参加不十分强调个人表现的活动
成人可以和孩子谈谈自己的退缩经验和克服办法
(六)吸吮手指、咬指甲
1.弊端
易被人取笑
易患寄生虫病、肠炎等
影响容貌(脸部、手部)
2.形成原因
婴儿期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吸吮欲望
缺乏刺激、爱抚
情绪紧张、低落
3.对策
转移注意力,扩大兴趣范围,循序渐进改正
注意清洁,及时修剪指甲
(七)玩弄生殖器官(习惯性阴部摩檫)
1.弊端
易被取笑、否定,对性格和今后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可能弄伤生殖器官
2.产生原因
缺铁性贫血导致的症状
焦虑、紧张、孤独或无聊
触觉学习不足
成人(对儿童生殖器官)的不当逗趣
局部疾病引起瘙痒,儿童挠痒而形成习惯
3.对策
儿科营养咨询
转移注意力
充分的触觉练习
正确的性教育
讲究卫生,保持身体的清洁、干爽
(八)言语发展障碍(发展迟缓、口吃)
1.产生原因
严重营养不良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言语中枢的正常发育
缺乏应答性的环境
过分溺爱,孩子不必开口,即可满足各种愿望
2.对策
有针对性的医学检查
提供积极的应答性环境
引导儿童开口说话,说了才给
(九)幼儿恐惧
1.产生原因
过度保护
不良的条件反射,如孤独无助、伤害威胁
过度的严厉管教
教育的误区产生的学校恐惧,如教师的过分严厉、教师的冷漠、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影视图片带来的恐惧
疾病带来的恐惧
2.对策
不过度保护,不过分严格
注意观察,及时处理儿童的恐惧情绪
给孩子讲明真相,增加常识
培养孩子的胆识
系统脱敏法
四、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常见误区
只关注有问题的幼儿,忽视一般幼儿
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知泛化,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看成问题行为
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知狭隘化,只重智力教育,忽视情绪、社会性的培养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预防发展重于治疗
紧扣身心发展特点
兼顾认知、情感与行为
情境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1. 0~1岁 心理保健重点
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初乳、按需哺乳),合理添加辅食
尊重需要,提供积极、温暖的应答性环境
充足的户外活动,有趣的室内认知、体育游戏,多趴、多爬,合理锻炼大动作,适当练习精细动作重视言语发展,引导发音,多交流
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2. 1~3岁 心理保健重点
合理喂养,适时、恰当断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耐心、温和地进行大小便训练
不管基于什么理由,都不要吓唬孩子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欣赏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行为,并提供适应性支持
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教予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做好入园适应的准备工作
3. 3~7岁心理保健重点
多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
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
帮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做好入学准备
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教予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长幼互动(亲子、师幼互动)
同伴交往
心理游戏
课程渗透
1.长幼互动(亲子、师幼互动)
(1)观察追随,适时支持(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2)杜绝体罚,安全第一
体罚危害(讨论):
儿童的恶性伤害事件, 扭曲儿童性格
恶化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激增
(3)教有原则,爱无条件(培养有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个体)
(4)简洁具体,展望未来
讲道理不超过三分钟
儿童易受暗示,应冷静情绪、积极引导(传授社交策略,将功补过等)比消极指责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
提供机会
引导互助
善待争端
授予技巧
3.心理游戏
“照镜子”
“宝贝的优点” →“宝贝的进步” →“宝贝的愿望”
“哪个宝宝的电话”
“猜猜我是什么动物”
“动物的叫声”
“捞鱼”
“小丑鞠躬”
……
4.课程渗透
丰富的角色扮演
适时的移情训练
巧用合作与竞争
……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代币策略
自然后果策略
有限选择策略
移走策略
身体限制策略
补救策略
适应性支持策略
1.代币策略
(1)确定靶行为(要改正或增强的行为)
(2)基线评估(观察自然状态下,某单位时间内靶行为的频率)
(3)确定代币的种类及价值(以什么作为代币;靶行为增加或减少到何种程度可换取一枚代币;多少代币可换取幼儿喜欢的特定物品)
(4)签订合同书(标明合同目的;列举合同各方的详细权利与义务,包括履约和违约的奖惩规定;合同期限;签名、日期)
(5)诊断评估,完善方案(一段时间之后,诊断代币策略运行的效果,听取各方意见,重新调整代币种类、获取代币的难易程度、代币的价值,以减少依赖、激发内在动机、巩固效果)
2.自然后果策略
(1)目的:让儿童承担其不当行为的自然后果,以充分体验不当行为带来的不愉悦感,从而弱化和改正儿童的不当行为
(2) 注意事项:
之前可稍作提醒,如给幼儿提供有限选择等
运用过程中要保持平和心态,若幼儿请求,可简单解释,但是杜绝责备
以幼儿的安全为前提,不当行为的后果是幼儿可以承担的
3.有限选择策略
(1)目的:提供有限的选择项,让儿童自行做出选择,以及时化解冲突,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2)注意事项:
选择项数目要适宜(一般为2-4项), 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确保儿童理解不同选择的实际含义和可能结果
一旦儿童做出决定,都应该尊重并按照该选择项相应的结果执行
4.移走策略
(1)目的:及时将儿童与引发其试探、挑战行为的刺激物分开, 以确保儿童安全和培养规则意识(“移物”,“移人”)
(2)注意事项:
儿童试探、挑战行为的诱发物便于移动时, 适用“移物”策略
儿童试探、挑战行为的诱发物难以移走时, 适用“移人”策略
5.身体限制策略
(1)目的:为了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严重不当行为, 或者为了责罚儿童已经发生的严重不当行为, 短暂地限制儿童的身体自由, 以帮助儿童稳定情绪、强化规则、反思过错
(2)注意事项
直接身体限制策略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间接身体限制策略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间接限制策略实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所选环境是否安全
6.补救策略(“do it again”)
(1)目的:引导儿童以正确的方式弥补其不当行为造成的过失, 以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有错就改”的观念, 练习积极行为
(2)注意事项:
在儿童情绪比较冷静时才实施
以“再试一次”、“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呢”等引导性话语, 引导儿童改正错误, 弥补过失
必要时为儿童提供正确示范
7.适应性支持策略
(1)目的:在尊重儿童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前提下,给予适宜的(必要而不多余的)情感、技术或物质支持。
(2)注意事项:
要对儿童抱有积极的期望, 以发展的眼光看儿童
积极地观察与跟随儿童, 洞悉情境,不随意打断儿童正在进行的无害活动(以免养成易分心、爱打扰人的坏习惯)
深入了解儿童当时的需要, 单独或组合性地运用情感支持、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持
案例:蓓蓓的舞蹈
家长们陆续接走孩子,活动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实习教师照例放音乐给孩子们听。这时2岁半的蓓蓓缓缓地跪到了瓷砖上。实习教师立刻提醒道:“蓓蓓,你又顽皮了!快坐到凳子上,你感冒还流鼻涕呢!”我委婉劝助实习教师,然后将铺好的塑料地板轻轻地移到蓓蓓的旁边。蓓蓓轻轻地挪动膝盖,然后在塑料地板上翩翩起舞了——她边跳边唱:“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红花开,白花开,蝴蝶蜜蜂都飞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