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

日期:2021-05-12

这是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第1篇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再设计

  在进行对“集合”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目标,课前调查分析以及课堂教学现象的深入分析进行了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3顶帽子、2朵花、4棵树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因此,在教学“数学广角”例1的知识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分别画出参加语文小组、数学小组的集合圈,再体现交集的意义即有三个同学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在学习资源的选材上,也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如到商店进货、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水果店卖水果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

  这节课中教师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地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围绕教学目标提问,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第2篇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

  (1)0 N;(2) $2$2$2$2$2$2$2$2$2$2$2$2$2$2$2 Q;(3)-1.5 R

  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 $2

  $2$2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A B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B

  A

  $2

  (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2,则 $2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 $2

  即 $2

  练习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 $2,存在元素 $2,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2 B(或B $2$2$2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

  (四)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2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

  1 $2 2 $2,且 $2,则 $2

  (六)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 $25},并表示A、B的关系;

  (七) 课堂练习

  (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九) 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习题1.1 第5题

  2、提高作业:

  1 已知集合 $2, $2≥ $2,且满足 $2,求实数 $2的取值范围。

  2 设集合 $2,

  $2,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略)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第3篇

课题介绍

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三部分——集合的基本运算.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此部分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集合的两类基本运算——并集和交集,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

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才能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可见,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定义,掌握并集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与交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并集、交集定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并集和交集的定义、符号,以及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并集和交集定义的概括,并集和交集的求解.

这样设置难点的用意是:重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概括出并集与交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利用讲授法、变式法、练习法相结合,由浅入深进行教学,以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2)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

(3)教学手段: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我会采用较多的实例以及图形来说明,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增强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复习巩固才学过的知识——集合的基本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列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集合A,B的基本关系,并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之间关系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然后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

A={1,3,5},B={2,4,6},C={1,2,3,4,5,6};

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A={2,4,6,8,10},B={3,5,8,12},C={8}.

布鲁纳曾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些集合具体而又简单,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进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特别是就最后一组集合进行变式教学,将其调整为:A={2,4,6,8,10},B={3,6,8,12},通过讨论集合C的变化,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变”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1. 在同学们对给出的几组集合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与交集的定义.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难点之一,重在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

2.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给出定义之后,及时提出问题:怎样将这两个定义理解透彻?让学生分析定义,指出需要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一些关键词:所有、且、或,特别是并集定义中的“或”字,它与平常生活中大家所理解的意思有一定区别,因此有必要结合Venn图讲解“或”字在数学中的特殊含义,避免学生在定义的理解上走入误区.同时,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巧妙区分并与交的符号表示,以免做题时混淆.最后综合集合的并与交,通过比较,总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3. 在同学们掌握定义之后,对定义中的集合A和集合B做一些调整,列出特例——当集合B为空集或集合B等于集合A时,请同学们思考此情况下的A ∪B与A∩B.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此特例还说明Venn图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义中的Venn图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态多样,集合的并与交会随着集合内容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三、讲解范例:

例1  设A={3,5,6,8,10},B={3,4,5,7,8},那么A∩B=( ).

A) {3} B) {3,5} C) {3,8} D) {3,5,8}

设计意图:例1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在讲解交集的定义时插入的例题.此题重点强调交集定义中的“所有”一词,说明交集的“完整性”,提醒同学在做题时注重查漏补缺.

例2 设A={x|-1

设计意图:不同于之前讲解的离散型例子,例2含有不等式,属于连续型,在此让学生联系以往的做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由数轴直观显示而求出两集合的并与交.此题贵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四、课内练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设置了一道练习题如下,并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反馈教学,内化知识的目的.

练习:设A={x|x2-4x-5=0},B={x|x2=1},求A∪B,A∩B.

五、课堂小结: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带引学生经过比较归纳并集和交集的联系与区别,并用表格的形式列出集合的并与交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1.为了复习并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做书上A组6,7,8题.

2.为了强化认知,请同学做书上B组1,2,3题.

3.思考题:设集合 A={x|x=2k,k∈Z},B={x|x=4k+2,k∈Z},求A∪B,A∩B.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而最后的思考题实则是连接下堂课的纽带.另外,教师还可以从作业里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说板书设计

为使整个版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将黑板分为四个版面:第一版实例导入部分;第二版板书并集交集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第三版板书例题;第四版复习部分与练习.如此,这堂课的知识便更加系统化、明朗化.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

通过实例引入课题:

……

 

……

 

……

 

(定义)

并集:……

 

 

 

交集:……

1……

解:

 

 

2……

解:

(复习)

集合的基本关系:

①包含:……

②相等:……

 

练习:

 

总之,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素质,尽量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翁,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