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7
这是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1~3页、例1。
【教材设想】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教你预习:二年级上册P1-2
学习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
学习目标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课文讲解
例1,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测量同一长度,量得的数量不同。先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个硬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15个木块那么长(见下左图)。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孩子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测量不同长度,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让孩子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孩子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孩子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小刀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孩子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辅导精要
让孩子读“编者的话”,了解本册课本的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
让孩子读“目录”,从单位课题了解本册课本的学习内容。
接着,要学习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打开课本第1页,看主题图,看图说图意。同学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的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有的测量剪刀的长度,有的测量铅笔的长度,还有的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的同学说:“这边大约7个1角币长。”有的同学说:“我量出这边有5个曲形针长。”还有的同学说:“有5把小刀那么长。”
家长问:还有的同学用什么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经过观察,孩子说:用三角形学具和木块。
家长再问:怎样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孩子可能说:用一个短的东西和一个比较长的物体比一比,就能量出一个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了。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如例1左图)。可以让孩子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家长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孩子用一个数分别记录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孩子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孩子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如例1右上图)。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用一个数记录测量结果,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孩子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如例1右下图)。
“做一做”
第1题,将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着5个□,让孩子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如果孩子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孩子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孩子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既可以让孩子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孩子在脑子里完成。如果孩子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以让孩子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孩子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习小结。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文具盒比数学课本的宽更长,量出的结果都是5。其原因都是“标准”惹的祸,不同的标准,量出的结果就乱七八糟。所以,应该把标准统一起来。如用正方体的木块做标准去测量小刀、橡皮、曲形针、蜡笔,测量的结果就比较准确。
练习测试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P6页,你知道吗?
二、教学建议:
在第四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时介绍: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时间:5分钟。
(四)、拓展延伸,测量长度的工具
1、老师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尺子量线段、画线段,我们知道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像长度单位的发展一样,测量长度的工具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呢?最早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又是怎样的呢?
2、了解长度的工具发展历史:(视频出示文字,介绍)
长度工具的使用,是可追溯到炎黄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大禹治水时: “(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九州,通九道”。禹带着测量人员,肩扛测量仪器,准、绳、规、矩样样具备。 “准、绳、规、矩”是古代使用的测量工具。准”是古代用的水准器。这在《汉书》上就有记载。“绳”是一种测量距离、引画直线和定平用的工具,是最早的长度度量和定平工具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
一般的物体,如树木、房屋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都会投射出影子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常常观察这些影子,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些影子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且还发现这些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立竿见影”便是我国古老的测量工作。古人们用“立竿见影”来确立方向,测定时刻,或者测定节气乃至回归年的长度等等。由此可以说,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表”,也就是普通的竹竿、木竿或者石柱等物。人们通过“竿影”的丈量和推导创造出一套测量高远术。
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尺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这把骨尺由兽骨磨成,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10个单位。
到汉代测量长度的计量器具,则更精确,有记里鼓车和始建国卡尺。
3、欣赏现代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尺。有的“尺”可以测量很短的距离,如头发丝的粗细;也有的“尺”可以测量很长很长的距离,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工人、农民用皮卷尺来丈量土地,体育老师也用皮卷尺丈量长度,裁缝师傅用皮尺来量体裁衣,科研人员用尺来测量精密零部件的长度。这些工具,它们都是可以量长度的器具。上面标有以厘米、米为单位的刻度,从零起直到若干厘米、米为止。它的用途是测量距离。
三、价值界定:
学生通过了解测量长度工具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魅力,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任何工具的更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完善,最后日臻完美。感受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案例改编:
(四)、拓展延伸,测量长度的工具
1、老师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尺子量线段、画线段,我们知道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像长度单位的发展一样,测量长度的工具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呢?最早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又是怎样的呢?
2、了解长度的工具发展历史:(视频出示文字,介绍)
长度工具的使用,是可追溯到炎黄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大禹治水时: “(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九州,通九道”。禹带着测量人员,肩扛测量仪器,准、绳、规、矩样样具备。 “准、绳、规、矩”是古代使用的测量工具。准”是古代用的水准器。这在《汉书》上就有记载。“绳”是一种测量距离、引画直线和定平用的工具,是最早的长度度量和定平工具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数学史
一般的物体,如树木、房屋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都会投射出影子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常常观察这些影子,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些影子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且还发现这些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立竿见影”便是我国古老的测量工作。古人们用“立竿见影”来确立方向,测定时刻,或者测定节气乃至回归年的长度等等。由此可以说,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表”,也就是普通的竹竿、木竿或者石柱等物。人们通过“竿影”的丈量和推导创造出一套测量高远术。
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尺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这把骨尺由兽骨磨成,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10个单位。
到汉代测量长度的计量器具,则更精确,有记里鼓车和始建国卡尺。
3、欣赏现代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尺。有的“尺”可以测量很短的距离,如头发丝的粗细;也有的“尺”可以测量很长很长的距离,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工人、农民用皮卷尺来丈量土地,体育老师也用皮卷尺丈量长度,裁缝师傅用皮尺来量体裁衣,科研人员用尺来测量精密零部件的长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