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这是鸿门宴教案优秀,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 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大 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 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 约为婚姻。
⑶ 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 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 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
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⑴ 萧何月下追韩信。
⑵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⑶ 假王真王。
⑷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一、 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鸿门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这篇课文,我们准备尝试着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来进行阅读分析鉴赏。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项羽)、语言、动作、表达技巧(衬托)
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3、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文中人物多元化评价。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提纲:(三遍阅读法)
1、查资料,了解《史记》、司马迁及刘邦.并做相关的笔记整理 .
2、一读: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二读:查注释,凭借现有的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4、三读: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节)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
(一)让学生把整理后的有关《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发言,并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最终点拨总结。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点:
1、正音:
①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鲰 (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我曰
③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⑤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⑥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⑦彘(彘,zhì,猪)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 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军霸上(驻扎)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不义也(合于义)
②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道)
③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剑撞而破之(击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无被动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皆为所虏矣
④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⑤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文中出现的成(熟)语:
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三)[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 (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 (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1)项羽 (2)刘备 (3)杨玉环 B、(1)岳飞 (2)刘备 (3)王昭君
C、(1)项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飞(2)曹操 (3)杨玉环
(三)学生复述原文,把准备好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总结,思路梳理等作业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点拨。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标题
幕
后
活
动
宴会前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明
争
暗
斗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王款哙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宴会后 沛公脱险
脱
身
锄
奸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二、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作业布置: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之后的痛苦和无奈
《大风歌》:表现他得天下、归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二、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设置:
刘邦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项伯夜访 曰:“为之奈何?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善纳建议
能言善辩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沛公北向坐(这里要简单涉及座位尊卑长幼) 小心谨慎
忍辱负重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聪明机智
刘邦锄奸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果断决绝
项羽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亚父定计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大怒 匹夫之勇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唯亲是用
优柔寡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默然不应。
自高自大
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妇人之仁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曰:“坐。” 项王未有以应 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有勇无谋
项王受璧 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里有与范增的对比) 缺乏远见胸无大志
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总结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他们自己最终的命运。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参考: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素不相识的樊哙的态度更是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
三、评价项羽:
历史自然会有后人评说,请学生欣赏下面这几首诗
(一)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二)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我们对项羽应作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3.[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4.积累阅读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第四课时
一、讲读第三部分(5—7)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 “ 大行不顾细谨, 招呼(回来) 刚才离开 告辞 谨:行为(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
大礼 不 辞 小让。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 鱼肉,何 辞 为?”于是遂去。
(讲)大礼节不必避免小责备。让:责备 现在别人正是菜刀和砧板 为什么告辞呢 就
乃令张良留 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于)亚父。
叫 留下(向项羽) 告辞 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 定语后置句“一双白璧” 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酒杯
会 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
正赶上 发怒 替 他们 遵命,好 军队 驻扎 隔
沛公则置车 骑, 脱身独 骑, 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
丢下车辆人马(从项羽的军营里) 独自一人骑马。独骑脱身 徒步 逃跑 脚下 取道
间行。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
从小路 这条路 估计 才进去(见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 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禁不起多喝酒 (前来) 恭敬地 叫 奉上 行两拜礼。足下:称人的敬词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 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 脱身独骑,已至军矣。”
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责备他(的过失)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 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于)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 就 把它放在坐位 破:使动用法,使……破 击得粉碎 这小子 值得 共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 为之虏 矣!”
一定是 就要被他俘虏了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立即 杀掉
2、文段写了哪几件事? (请分别用4个字归纳)
5段:沛公脱身 6段:张良留谢 7段:沛公除奸
展开全文阅读
3、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在鸿门宴上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惊心动魄斗争场面的这个典型环境,塑造了项羽、刘邦等人的典型性格特征。整个文章矛盾复杂,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前呼后应,构成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二、请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其他同学来作评判,并分析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一)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性格,也可以说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项羽:
曹无伤密报、范增分析——大怒——击刘
项伯谗言 ——不义——不击刘 直率 沽名钓誉 轻敌自大 刚愎自用
刘邦称谎谢罪、坐次 ——洋洋自得——留饮 寡谋轻信 优柔寡断 不善用人
宴会上范增暗示 ——默然不应 项羽在占优势情况的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视若无睹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樊哙闯帐 ——称壮士、赐酒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张良奉璧辞谢 ——置之于坐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学生分析时要有理有据
(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
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刘邦:
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
“毋内诸侯”“欲王关中” 圆滑、果断
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时,推卸责任“鲰生说”…… 能言善辩、随机应变
与项伯约为婚姻 狡猾奸诈、善于用人
鸿门宴上,花言巧语哄骗项羽
听从樊哙、张良的话,不辞而别
立杀曹无伤
(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二)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主帅 项羽 谋士 范增 部将 项庄 内奸 项伯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范增: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能看出刘邦是主要大敌,非消灭他不可。由于项羽沽名轻敌,优柔寡断,不能听取他的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
是刘邦的得力谋士。他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因此两人配合得很好。在他的谋划下,刘邦终于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樊哙:
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举剑拥盾入军门,撞倒卫士,闯入军帐,披帷立,瞋目视,“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气势压倒项王。大杯饮酒,大口吃肉的举动,显示了他的英勇、豪壮、威武。一席诘责的话,把项王说得“未有以应”,他以自己的忠厚和胆识,缓和了刘邦身边的危急形势。
(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如: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以看出项羽骄横自大的性格。
刘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始终不说怀王与诸将相约之言。
——可见刘邦机灵狡诈的性格。
樊哙:引怀王的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窃为大王不取也”
——可见他豪爽、勇猛,直言快语的性格。
三、作业:——读《鸿门宴》所想到的(字数500字以上)
1、团结一心,才能胜利。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虚心下问,方成大事。
4、张良的忠贞 5、能言善辩,扭转乾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