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4
这是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五单元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说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说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动的景物描写
1.认真朗读书上的这两句话,想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这两句话在描写景物时,都赋予了所描写的景物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所以显得生动形象。)
2.看,学习小伙伴已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我们的发现,快读读“泡泡框”里的话吧。
3.学以致用,你也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读读练习题的要求。)
问:“仿照例子”怎么理解?我们仿的是什么?(仿写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赋予它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
答案参考:
1.太阳刚从山坳里缓慢地爬起来。
2.花园里的花朵都害羞地低下了头。
3.转眼间月亮就溜掉了。
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完成练习。
通过读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仿写。
二、拓展与交流
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可以通过什么形式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呢?看,这是“丫丫”和“宁宁”与我们做的书面交流。
对,我们读到的是“阅读笔记”。从内容看,丫丫在阅读中更多地感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宁宁则注重了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些对我们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只要用心阅读,你就会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
想一想,在以前的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三、阅读平台
1.阅读《颐和园》
(1)描写景物的色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的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演示文稿出示:
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夜丁香的茎是棕色的,十分坚硬,好像是自卫的武器。瞧,那碧绿的叶子,犹如块块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绿得可爱、诱人。
(2)描写景物的形状。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写假山石形状的奇特: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石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白玉无瑕、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总结:上面两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护栏”上的图案和假山石的各具神态。
2.阅读《七月的天山》,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七月的天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天山景物。(进入天山:蓝天、雪峰、云彩、雪水、鱼儿。再往里走:密林幽静。走进天山深处:花。)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总结:文章是按作者游览的顺序描写的。主要描写了天山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的树和天山深处的野花这些景物。飞溅的雪水的特点:“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原始森林的特点:“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野花的特点:“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和写法
国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课本上介绍的:岳阳楼、颐和园、大明湖等。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些名胜古迹留下千古绝句,其中“楹联”是最具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至今,在一些景点还能读到。
出示书上楹联,学生朗读,配合画面畅谈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五自查互评,修改完善,展示共赏
1.轻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修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赏。
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
写作方法
写作顺序
写景技巧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体现优美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 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四、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 佛香阁 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 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 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 “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 桥洞多 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五、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