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这是《扬州慢》教案及教学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要:本课抓取主旨“黍离之悲”,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在对比中把握今昔之变。教师注重引
导学生的语言表达,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同时让小组意见能以最凝练优美的方式呈现。本课以自读和范读营造氛围开始,以诵读结束,升华对词作的感悟,力求培养学生心忧天下的大我意识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抓住词眼“空城”,分析词作中的各个意象。
2.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比、衬托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1.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深刻体会黍离之悲。
2.学生自主鉴赏优美词句,全面把握词作在炼字、修辞、情感方面的特色。【教学方法】
引读法、启发法、讨论法。【课例实录】
一、导语
师:同学们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攀登诗歌这座中华文明史的高峰,让我们一起感受现实,让我们一起感悟浪漫,我们将采摘下一朵奇葩,感动心灵,丰富人生。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的名篇佳句: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唐朝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了扬州的风光美丽。公元1176年,21
语言表达
爱国情怀
岁的青年才俊姜夔在扬州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好奇走进他的名篇《扬州慢》。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略读序言,提取要素师:大家首先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一般的词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不同?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师:那是作者的自序。大家知道自序有什么作用吗?
内容,有生:介绍写作目的、的也交代写作过程。
师:好。序言用记叙的方式交代时、地、人、事等具体信息,诗词用描写、抒情的方式表现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请大家齐读词前小序,找出作者交代的创作信息。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有几个字音老师要纠正一下。夜雪初霁jì予怀怆然
··
chuàng黍离之悲shǔ
·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创作信息。
生:时间是“淳熙丙申至日”。生:地点是“维扬”。
生: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师:只有“感慨”吗?还有别的
词表现了作者的心情吗?
生:还有“予怀怆然”。师:对,不仅是感叹,更直接的是伤心。有没有说到景物呢?
生:景物写得比较多。师: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双慧眼,可以从细碎的景物描写中找到一个能总括眼前景物特征的句子。
生:哦!“四顾萧条。”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江南名城维扬,昔日繁华的城市已是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把万千感慨写进了名篇《扬州慢》。其实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板书:黍离之悲)
师:找得很准确。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师:你很细心,注解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希望大家用《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好它。
一篇,后人用“黍离之悲”指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三、初读词作,感受音韵师:书声琅琅,开卷有益,字字珠玑,唇齿留香。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现代人的心灵。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读出你预习课文时的感悟。
(学生齐读,节奏较快。)师:大家读得认真流畅,可见这是一首慢词,读的时候吐字宜缓。希望我接下来的朗诵可以给大家一些帮助。
(教师范读,背景音乐:电视)(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掌声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同时,我也从掌声中听出大家对这首词的诵读有了新的体会。那我们不妨一起再读一遍,我对大家有两点期望:一是期望大家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味,二是期望大家读出感慨今昔的伤感之情。
(师生共读,效果好。)师:大家对自己刚才的朗诵满意吗?
)(学生自发热烈鼓掌。师:情感是诗歌传神的魂,韵味是诗歌曼妙的形,把握好它们,大家的朗诵就形神兼备,灵动感人了。
四、细读词作,疏通文意初次相遇,已是惊鸿一瞥。若要真正相识,还需静下心来细细揣摩一字一词,一句一段。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词句的意思,把你觉得难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不时笔作勾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举手提出你难理解的字词,其他同学如果能帮忙解答可以举手示意。
生1:“少驻初程”的“驻”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停留吧。驻”,为什么不读“少(shāo)驻”呢?不是通“稍微”的“稍”吗?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师:看来大家心里有相似的疑惑,其实有时不敢说不一定是不知道,可能是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迈出一步也许就是柳暗花
生4:我好像记得少(shǎo)本来就有稍微这个义项,所以不能讲作通假字。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全面,“少
冷。
吗?
好像不太通顺。(学生生5:笑。)
师:我很欣赏大家的质疑精神,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弥“少”的确有“稍微”这个足珍贵。
义项,但它还有一个义项是“一会儿”,我觉得“少驻”理解为“停留了一会儿”更恰当一些。是什么意思?
生7:想(大声说),我们不总说想念、想念的吗?(其他同学笑。)
师:有意思。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就成了双音节“想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词,像在“念”之前加上一个近义词合成词义,值得大家学习。
(此时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
师:大家应该都理解这首词了,我这里还有两个词需要大家帮忙解释一下:“犹厌言兵”的
生8:“犹”是“仍然”的意思。师:它是什么词性的词?生9:应该是程度副词。师:准确!如果我们去掉“犹”,句子的表达效果有变化吗?
生10:当然有,“犹”表明厌恶的程度很深,很久了都没办法
(教师点头肯定,示意第二个举手的学生回答。)
么?
生11:那我说说“吹寒”,注解上说的是戍角在寒气中吹着。我觉得太表面了,“寒”除了指天地间的寒意,应该还指号角声预示紧张的战备让人觉得冰冷可怕。
师:说得好,但还不够完美。除了天气寒、号声寒,还有别的寒意吗?
生12:哦,还有心里感觉寒师:不错,天寒、声寒、心寒,一字领起三层悲意,关乎自然、关乎耳目,关乎人心,层层推进,把敏锐的触角伸向心灵最柔软敏感的地方。
五、概读词作,分析结构师:语言是诗词的肌肤,它让诗歌滋润丰满。而要让诗词挺拔屹立,还需要严谨完善的结构。诗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下面请大家找出最能反映扬州今日情形的一个词。
生:今日是“空城”。师:对,那昔日的扬州呢?)(学生有些迷惑。
师:大家要有关注整首诗的眼光,找找细节处。
生:名都。生:佳处。
师:名都和空城相对应,更好。(板书昔:名都
今:空城)
师:着眼词的上阕,作者在今日的扬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生:看到废池乔木。生:听到清角吹寒。
师:看到的只有“废池乔木”吗?大家找完了没有呢?
生:春风十里。
师:“春风十里”出自谁的诗?它是作者今天看到的景象吗?
生13:出自杜牧的诗,它指的是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下一句“荠麦青青”才是作者眼前的景象。
预习得不错。老师希望大家注意,明。
剧《红楼梦》插曲《秋窗风雨夕》。)驻”就是“稍微停留”的意思,对
生6:“念桥边红药”的“念”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
师:我们在朗诵中和《扬州慢》的,这位同学能对照古今去理解
和学生个别交流,提醒学生拿起“犹”“清角吹寒”,的“吹寒”。
去掉了就太一般了。生3:我听大家都读“少(shǎo)忘掉,
师:这位同学不但完善了对今日扬州景象的归纳,还找出了一个表现昔日扬州的句子“春风十里”。关于昔日的扬州,词中还有什么具体描述吗?
应该就剩下“竹西佳生14:处”了吧。
师:对!作者在词中并置了扬州的今昔景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15:用了对比的手法。师: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生15:把昔日扬州好的一面和今日扬州荒凉的一面作对比。
师:很好!昔日扬州越繁华,今日扬州的荒凉就越让人难忘和痛心,词人不仅是在对比今昔,更是在以昔衬今。他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追问:谁毁了扬州的一切?词中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生16:我觉得是这句话:“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师:找得准确。胡马窥江是借代,代指金兵对南宋长江流域的多次入侵。覆巢之下无完卵,扬州难以幸免,最终残破,留给姜夔的满心的痛。只剩下满眼的荒凉、
师:词人在下阕继续深化着这种今昔对比,选取了和扬州关系密切的人———杜牧,代表性的景———请大家在下阕中找出它们的今昔之变。
生:我想说说杜牧,杜牧曾写“春风了好些赞美扬州的诗,比如,词人想象杜牧要是十里扬州路”
还活着,看到今天的扬州,也会“算而今重到须惊”,会“难赋深情”。
能代表诗人杜牧的才情,词中有没有姜夔对杜牧昔日才情的评价呢?
生:有,“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师:很好,如果晚唐的杜牧能穿越到南宋的扬州,即使他有豆蔻词工也难赋深情;如果晚唐的杜牧能穿越到现代,即使年岁差异也会视你为知己吧!
(学生笑。)
生17:关于二十四桥,词中只是注解上有杜牧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以想象当时的美人美景,而现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变成了
师:张开想象的翅膀,这位同学捕捉到了词人的词外之言,未尽之意。面对现在的冷月无声如何能不怀念曾经的玉人箫声呢!
词人对桥边红药的描生18:
写最少,更要用想象去分析了。注解说扬州的红色芍药在宋代很有名,想来它花开的时候来赏花的人一定很多,现在的情景是“年年,应该是没有人欣赏知为谁生”了。
师:能从最简单的文字里分析出丰富的内容,你很棒!从花开人满城到不知为谁生,芍药在寂寞中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谢的轮是否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在今昔变化中酝酿着的情感?还记得是什
生(齐):黍离之悲。六、精读词作,融入意境师:相遇是缘,是我们在佛前五百次回眸换来和《扬州慢》的今生一瞥;相识是分,是我们众里寻她千百度而在灯火阑珊处顿悟
美妙的语言表达你和这首词的心灵碰撞。
(在课前分好6个小组,学生讨论时教师不时加入各组,把握好内容和进度。)
师:请各组发言人举手发言。生19:我们组赏析的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时天色渐暗,冬日的寒气升腾起来,让人感到很冷很荒凉。耳边传来的戍角声凄清可怕,回荡在空铁蹄随时可能再次践踏这片土地。
生20:我们组鉴赏的也是这一句,我想补充一点,空城之空,不在于空无一物,而在于战争让虽然人烟稀少,让繁华灰飞烟灭。空城里有茂盛的庄稼树木,但是它们却更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无情。
师:空是一种感觉,觉得该有的人事没了,心里是酸楚而茫然的。
生21:我们鉴赏的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本应该是远离尘世的,月本来就没有声音。可二十四桥上空的月亮见证了昔日此处的繁华,灯红酒绿,美人如云,慕名而来的才子登上楼阁,歌声、箫声、欢笑声,让楼空,只剩下桥下流水和水中孤独的月影,无比凄凉。
师:把本就无声的月写得仿佛应该有声音,这种修辞格叫作移就。
生22:我们组赏析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十几年前,胡人的军队血洗扬州,城池毁坏,血流成河。废池乔木见证了那场灾难,词人用拟仍然不愿说起战争,间接表现了扬州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生23:我们组赏析的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闻名
没有对它昔日景象的直接描写,荡荡的扬州城,提醒人们金兵的
大家通过这三个同学的赏析,天上的月亮也沉醉了。现在人去二十四桥,最著名的花———芍药。回!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答案。)么吗?
的惊喜;相知是情,是我师:的确,流传千古的名句最《扬州慢》
的心有灵犀。接下来,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出并共同鉴赏你们最喜欢最有感触的句子,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我期待大家能用诗一样
们和《扬州慢》“知我意,感君怜”人手法写了废池乔木过了十几年江南的扬州芍药,每年都会在花期盛放,那娇艳的红色花朵曾经吸引了无数爱花之人到扬州观现在花开花落依旧,但没有了赏。
赏花人,花儿都不知道为谁开放了。
生24:其实我们赏析的句子和前面一个组是一样的,好多话都被他们说了。(学生笑)我看到这个句子就想到了另一首诗:“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城空了,赏花人没了,但花却不会因为人事变化改变自己,有点物是人非之感。
师:同学们赏析得非常精彩,让我听得陶醉,满心感慨。废池乔寒,寒满空城,城何以堪;杜郎俊赏,重到须惊,我何以堪;冷月无声,繁华尽逝,国何以堪;今昔轮转,黍离之悲,情何以堪!
师:面对太过深重的愁绪,语“而今识尽愁滋言是苍白的,就像
词前小序明确作者抒发了“怎样,即黍离之悲,然后在情的情感”
感的指引下抽丝剥茧地分析语言。具体来说,“这样的语言”包含了五个层面:一是遣词造句的层二是表达方式的层面,主要分析画面是如何描写的,抒情是借助什么完成的;三是修辞方法的层移就等修面,通过分析了解拟人、
节的安排,环环相扣,其目的也是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六个环节,紧扣一个“读”字展开,有了学生充分“读”的基础,再讨论、点拨、分析、小进行问答、
在课堂上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问题引领,循循善诱
整个教学过程,陈老师大都是用提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陈老师的问题有二十多个,学生的问题有几个,其中,陈老师的问题多数是在备课环节中精心设计的,有难有易,大都是学生经过思考或读文之后可以解决的。个别难度较大的,经陈老师提示、点拨,学生再进行深入思考,也能够予以解决。学生的问题难度补充,学生不是很大,经过点拨、也很快能够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关系融洽,课堂学习研讨气氛浓厚,这主要得益于陈老师善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主问题与支问题的引导,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收到了良好的启智开茅的效果。
四、教学语言精练简洁,富有激情
课堂中,陈老师无论是提问、点评、过渡还是组织转换,语言都十分恰当、妥帖,而且有极强的有些是精心煽情性。可以看出,
设计的,有些是临场发挥的。其中过渡转换处的语言,体现出陈老师的精心设计,而在与学生问答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临时生成还是的。但不管是事先设计的,课堂生成的,陈老师的语言都显得精练简洁,显得从容得体,而且极具煽情效果,充分体现了陈老师极强的课堂语言驾驭能力。
(袁曾生广西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面,通过分析字词意思疏通文意;结,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辞及其作用;四是表现手法的层
面,这首词主要掌握对比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五是谋篇布局的层面,抓住词眼“空城”,在今昔对比的框架下分析词人如何安排意象,从而形成严整的结构。
(陈艳霞八中学教师)
广西桂林市第十
木,犹厌言兵,人何以堪;清角吹【名师观察】
听陈艳霞《扬州慢》有感
袁曾生
从本课教学过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较多值得学习研究的东西。
一、教学目标明而不乱,精而
味,欲说还休”。言有尽,意无穷,不杂最后就让我们在朗诵中升华我们整个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和《扬州慢》的相知相识吧!
)(学生配乐齐读。【执教感言】
学目标进行:抓词眼,析意象,明手法,悟情感。通过“抓词眼”让学生明白本词写作背景的有关信息;通过“析意象”让学生清楚本词所写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黍离之悲”而作的精心选择和渲染;通过“明手法”让学生懂得本词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方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昔盛今衰的哀痛;通过之情与国破之痛。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与精准,是评判一节课好或不好的重要指标之一,陈老师通过明确而精准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学习本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注重设计,巧妙衔接
陈老师把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安排为六个环节。可以说,六个环
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情感
我理解的有效课堂不是只注重热闹讨论的课堂,而是让学生有切实收获的课堂。或是对某个词某句话感触颇深,念念不忘;或是对某种表现手法心有领会,娴鸣,进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心。课堂不需要打造得处处精彩,就像读一本书,只要书中有一句话或几句话能充实我们的人生,那就是一次有收获的阅读。
我的诗歌教学围绕着一句话展开,即“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情感”,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回答了“这样”和“怎样”具体指什么。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我首先借助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伤国熟运用;或是与某种情感强烈共“悟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