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这是《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昨天带孩子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记叙了唐代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歌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因为这首诗的语言简单,也没有生字障碍,因此教学中我首先带学生通过释题,抓住 “文眼”,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然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很快地理解了诗歌的大体意思,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加倍的仰慕之情。
看似已达到教学目标了,我给他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贾岛,满怀希望却又寻而不遇,会怎么办呢?”
学生们沉思片刻之后,给出了一些答案:
“我会在这里等他,一直到他回来。因为他是去采药的,总要不了一年两年的。”
“我会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过段时间再来寻访他,以表示我的诚意。”
“我会等他一段时间,如果等不到,我会托童子留一份信给他,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并且告诉他,以后还会来拜读他。”
“我会到山中去寻找他,不管怎样,我都要把他找到。”
——我追问了他一句:“如果找了几天还找不到,你会后悔吗?”
“不会,因为我也正好能学着我仰慕的隐者一样,在深山老林里过几天行踪不定的生活。”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是惊喜,我接着他们的话说:“是啊,虽说从诗意来看贾岛因为没有遇到隐者而大失所望,其实我觉得这到是一种最绝妙的结果。正因为寻而不遇,才令他倍加仰慕这飘忽不定的高人,同时也给我们读诗的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
“再说了”,我顿了一下,笑吟吟地对他们说,“也正因为不遇,才有了这千古流传的名诗佳句,让你们和刘老师一道反复吟诵品味啊!”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也宛尔而笑。
“读了这首诗,我不由得想起了上学期和大家一同背诵积累的一首古诗,同样是描写寻访朋友而不遇的,你们还有印象吗?”我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马上有同学举手,说是《游园不值》。于是大家一同兴致勃勃地背诵起了这首诗。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对他们说:“从这两首诗中,你们能看出什么妙处来吗?”
我知道这个问题有些难,但我还是决定让他们认真地品读体会一番,而且对后者的诗意,他们大都是理解的。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举手:
“他们都没有遇到要访的人,但是他们却都带着收获回去的。”
这个孩子的回答简直令我拍案叫绝。我接着那个学生的话说:“的确,贾岛‘不遇’,却越发增加了对隐者的钦佩;叶绍翁‘不值’,却从一枝出墙的红杏感受到满园的春色,从而满心欣慰。”
我一字一顿地说,“凡事不可能完美,但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有另外的发现和收获。”
课堂的最后,我出示了宋代诗人魏野的同题诗《寻隐者不遇》,让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扫。
这首诗虽不如贾岛的那首有名,但同样妙在不遇,相信孩子们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