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这是《劝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从容说课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学本文,应从四个方面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背诵课文。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论证思路,力求当堂成诵。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了解荀子散文的创作风格。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蕴,以现代人的观念审视荀子的学习观,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
最后,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指导学生制作词语卡片,培养他们收集资料、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好习惯,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提纲式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积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主要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对重整儒家典籍有相当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赋篇》(含《礼》《知》《云》)《蚕》《箴》五篇)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请两名学生回答。
明确:(1)kuǐ (2)qì (3)qièlòu (4)zhònɡ
(5)róu通“揉” (6)yòu通“又”pù
(7)zhì通“智” (8)xìnɡ通“性”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2~3名学生读,师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完成练习一。
按逐段进行的方法,以读课文、翻译、读出比喻句为序,组织学生讨论。
6.学生归纳段落提纲,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明确:
第1节: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节:比喻五则—论证—→学习的意义
第3节:比喻五则—论证—→学习的作用
第4节:比喻十则—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
蓝→加工→青【蓝←胜于—青】;水→冷冻→冰【水←寒于—冰】;
直木——→輮——→轮;木——→绳——→直;金——→砺——→利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投影显示:
【蓝、青;水、冰】—引申→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推↓论
人———学习—→提高、发展
【直木、轮;木、直;金、利】→引申→
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模样
推↓论
人——博学→知明而行无过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輮 ②有 ③就 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3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显示:
【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
——→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推↓论(一般的自然条件) ↑
一般人——通过学习—————∣
【假于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善假于物——→达到目标
推∣(利用自然条件的 ↑
论↓ 基础上改进创造)∣
君子——————————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 ②致 ③绝 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土→积→山→兴风雨;水→积→渊→生蛟龙】(正)
【跬步—不积→无以至千里;小流—不积→无以成江海】(反)—说明→积少成多→推论→人—积累→广博见识→学习方法
【(骐骥、驽马)—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能否成功的唯一条件
(金石可镂、朽木不折)—说明→结果完全不同】—推论→人—坚持→学有所成——→学习态度
【蚯蚓、螃蟹】—说明→用心一→推论→人→专一→学有所获→学习态度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 ②镂 ③一 ④焉 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两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板书设计
劝 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一(正反对比)
【比喻说理、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活动与探究
一、关于举办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学习课文之后,要求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习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针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习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倾吐求学的苦衷,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引导。
教师也可积极参预该项活动,针对“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谈其时代意义,提倡终身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学生所受教益颇多。
二、开展“挑战荀子”系列探究活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学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都强调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同学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意应为“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绝对?
4.《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
5.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此学习路径就畅通无阻了吗?学习方法岂可轻视?
三、关于开展小型学习心得交流会的设想
学习本文后,要求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有的同学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合理引申:“多做善事,就会拥有高尚的品德。确实,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我们有许多事要做出选择。然而,换了角度说,这也是一次次‘积善’的机会,只有选择善良,才能塑造优秀的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银行中拥有大量财富。择善是火,点燃生命的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之路;择善是路,引我走向光明。”
四、关于组织小型模拟辩论会的设想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举行,辩题是“人性本善”,台湾大学队为正方队,持“人性本善”的立场;复旦大学队是反方队,持“人性本恶”的立场。
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录像或光盘,或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多次观摩学习,在班内组织一次模拟辩论会。
辩题:人性本善(正方)
人性本恶(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队
反方:女生代表队
五、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1)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2)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3)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4)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5)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6)怨天,其道然(7)也。故明于天人之分(8),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
1.借助于工具书,读通这段文字,然后谈一谈,这段文字主要说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依次解释下列词,假如一时解释不出,则想一想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同义或近义的。
(1)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主要说了天行有常,事在人为。也就是说: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改变的,但是人能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消祸得福。社会治乱的根源不在天而在人。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论证。
2.(1)它(指自然规律)。
(2)遵循、依照。“道”,规律。
(3)它(指国家、社会)。
(4)通“背”,违背。
(5)迫近。读bó。
(6)因为。后面省略“之(这)”。
(7)这样。
(8)“于”,对。“分”,职分。读fèn。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