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1
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剧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近期听了澄海潮剧团录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林立勤老先生作曲的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虽时隔30余年,即使在作曲与配器都大量借鉴与起用非潮剧元素的今天,听来仍觉耳目一新,勤老先生的创作特色在此剧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小提琴名曲《梁祝》充分应用到此剧中,呈献了一台中西合璧的听觉盛宴。
其中最有听头的可算是《十八相送》,曲子通过变调处理,轻快明朗,两位演员李娜与郑莎的成功演唱,将忠厚实在又呆气的梁山伯与多情多才又诮皮的祝英台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配合抒情悠扬的乐曲,再加上小提琴与潮乐器不断转换,整个欣赏的过程就像是一幅幅富有色彩的音乐水粉画。
勤老先生善于创作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而且兼收并蓄,不管是西乐还是民乐,只要与剧情吻合,他都会拿来我用,这也是他的曲与众不同之所在。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他拿来用的是闻名遐迩的小提琴名曲《梁祝》;在《丝路花雨》中,他充分运用了富有西域音乐特色的敦隍舞曲调子;而在潮剧院一团的《八宝与狄青》中,他又运用了富有新疆色彩的音乐。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勤老先生对音乐的虔诚之心和严谨的态度。据勤夫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小提琴曲都是由本团的乐手完成的,乐手们在他的严格要求与监督下也勤勤恳恳地练好小提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三股索”形成了高度的默契,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听的这个作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