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这是《半截蜡烛》教学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探讨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秘密
(一)鬼子不知道蜡烛的秘密,我们早知道了:课文第二小节交待故事的背景和起因多么重要!
师:你们知道,这么一个短短的故事为什么这样扣人心弦,能让我们与伯诺德夫人一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生:课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动作、表情、语言描写得很生动。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说吗?
生:你看,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点燃时说的话是那样轻松友好,吹蜡烛时的动作是那样平静自然。
师:其实,伯诺德夫人的内心呢?
生:……
(学生对三位主人公的表现由外及里分析基本到位。课间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是读得懂的,只是需要来时来激发他们深入的梳理一下而已。)
师: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同学们能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读小说的最重要的方法和能力,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想要大家探讨的是,为什么我读这篇小说时,一读到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眼球,我们的心就已下子被征服了呢?
(这大概就是陌生化处理吧?!哈哈哈)
(学生沉默了,不知所措)
师:不急。老师来将课文改编一下,你们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我将课文的第三小节删除,然后给他们朗读……)
师:如果作者这样写,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骚动起来了,一会儿安静了,有人举手了……)
生: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半截蜡烛让伯诺德夫人这么紧张?
师:你很亮不起!读者就陷入了疑问,而不是被伯诺德夫人的言行抓住心。第二小节没有写具体的情节,但是在整个小说中很重要。它究竟跟后面人物的言行能让读者紧张、兴奋、感动的效果是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知道了这半截蜡烛关系到他们一家三口人的生命。
师:当然我们也知道这半截蜡烛关系到情报的安危,关系到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法军与德军战局的形势发展。与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与家,关系到亲人的性命。德国鬼子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他们为什么偏要点着支蜡烛?莫非他们真的有这样的嗅觉?
生:不是的。那纯粹是个巧合。
师:作者无心,观者揪心。这个表达效果的功劳主要归功于第二小节的故事起因的交待。我们感谢第二小节,一起来读。
师:看来写小说,写故事,故事的起因一定要联系后面的故事情节写清楚。
(二)故事在场有哪些角色——发现作者的画外音的助推紧张气氛的功效
师:哈哈,只有失去了才知道他的重要性。读小说和谐小说也一样。刚才我把第二小节删除,就发现了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体会某些内容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很多新的秘密。我还想对课文进行改编,有一点徐老师保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你们看看徐老师删去的是什么内容,重要吗?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从课文第四小节读起,将“伯诺德夫人知道……(夫人内心的想法)”和第五小节中对烛光的描写删除。)
师:这样故事情节完整吧?(学生点头)徐老师有点水平吧?给课文减肥了。
生:这些内容好像不能删除。
师:删除了,故事照样完整,情节照样一波三折。为什么?
生:好像紧张的气氛少了很多。
师:你太了不起了。你是老师的知音,更是作者的知音啊。你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举手的人多了起来。原来学生都有感觉,只是没有自信。)
生:第三小节,这句话是写伯诺德夫人的想法的,她是做情报工作,保护情报是他的任务,现在情报有危险了,她明白后果,这是她内心的几张。
师:是的,夫人是一位战士,任务有危险,自然紧张。在这里,夫人还有一个角色,大家不要忘了?
生:她还是一位母亲,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起被杀害。
师:是啊,作为展示可以视死如归,作为母亲怎么能忍受目睹自己的骨肉被残酷杀害呢?此时此刻,能不紧张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多么重要,它牢牢地就住了我们每一位同学。我们来分工读,我读这句话,你们读夫人与内心完全相反的言行……读完,再交换内容分工读。
师:那描写烛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这里的烛光对德国鬼子来说只是烛光,对夫人一家可是性命攸关啊。作者这个时候描写烛光,可以揪住我们的心。
师:是啊。我想如果拍电影,这里应该放点音乐。其实我们很想快点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可是作者就是要让时间停止,用这弱不禁风的烛焰来点燃我们的紧张心情,让我们和夫人一家一起心惊肉跳。这句话在营造氛围的作用太重要了。
(分工读5、6、7节)
师:老师在想,这两句话为什么删去故事依然是完整的呢?
(学生不知道,直摇头)
师:我想,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话,是作者站在舞台后面的说出来的话,是不是“画外音”呢?想一个导演一样在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写故事,适当插入画外音是多么重要:可以代主人公说说内心的想法,可以描写一下重要的环境景物等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