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这是《愚公移山》教学思路,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我在2015年开始进行溯源导读法(当时只有实践而尚未命名)的尝试与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沪教版《口技》《小人国被俘》《大战风车》《中国古代寓言四则》等课文进行溯源;2017年正式提出溯源理念,先后写过近二十个溯源导读的课例,其中一个就是《愚公移山》。
但近两年出门上课,基本上以教学《为学》和《背影》为主,之所以没有进行《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展示,主要是考虑到课文篇幅不小,文言字词疏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溯源又费时较多,一节课难以完成既定教学。这次感谢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感谢杨祥明教育研究专家工作室,让我得以利用两节课完成《愚公移山》的溯源教学。
这里把教学思路整理如下:
预先已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准备翻译,因此上课伊始,我就以“愚公他们遇到的困境是什么”“面对困境各人的态度如何”两个问题带出了文言字词与句式的理解,课文内容的疏通不着痕迹地顺利完成。之所以没有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一则是怕学生过于拘泥,二则更怕败坏阅读口味。
课文疏通结束,顺利进入课文溯源。
《列子·汤问》一文在“愚公移山”前面的文字是这样的: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这段文字的大意,学生结合翻译完全能够读懂。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扩大搜索范围,再往前追溯原文。此处部分内容偏于哲理,为避免玄乎与晦涩,我让学生借助iPad,以一些形象的小故事的搜索与分享,引导他们领悟作者“宇宙无极限”的理念,理解其观点:自然界拥有无限丰富的万有,虽然形气各异,但是各自情性相对于生态都是均衡的。这些小故事中,有关于僬侥国与诤人的,也有关于冥灵树和大家椿树的,还有关于蚊子眼睫毛上小虫焦螟的,既增加了阅读趣味,又可以更好地促进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搜索,“愚公移山”下文的故事“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学生对此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最终悟出作者将两个故事相并提出,自有一番深意:“愚公移山”的原意是想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眼光,希望人们面对无穷尽的大自然,能像愚公那样一心努力却不过分急功近利;而“夸父逐日”则是“恃能以求胜”,徒有勇力而无理智,作者自然希望人们不要学他的急于求成。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作者借助“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提出了人类面对自然应有的态度,那就是应“顺道而为”,不应违道。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精髓,我又让他们搜索了解列子其人其事其思想理念,然后针对道家“无为”的主张,结合“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作了解释: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急功近利地去做,不只顾眼前利益地去做,因此它是积极的,并不是如一般人望文生意的理解的那样消极。
溯源至此,我向学生推出了中国哲学史专家严北溟教授对于愚公形象的解读: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也就是说,做事,要像愚公那样,不一心惦记着成功,不尽想着功名,只是一味埋头苦干,不断积累,量变会成质变,最终才能做成事。
在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我随后让学生继续追溯“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后面的文字,跳开一些说理的文言语句,让学生阅读并重审他们以前学过的那段“两小儿辩日”,引导他们理解,它不单是表达“学无止境”的,原文语境中更在强调: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意即这一切的规律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圣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解读于此,见学生脸带兴奋之色,于是索性引导他们深究到底,进一步让他们借助网络搜索《列子·汤问》后半部分的几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如薛谭学讴、甘蝇善射、偃师造倡、造父学御、纪昌学射等,再结合“两小儿辩日”“大禹迷途”“火浣之布”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这部分文字的本意,不是要讲学无止境与做事专心致志,而是与《列子·汤问》开头部分相照应,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强中自有强中手,虽圣人亦有不知事,断不可囿于一孔之见,徒凭经验而自以为是,唯有顺道方是至理。
而愚公和智叟的形象,则已分别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智叟,俗谓之“智”,未必真智;愚公,俗谓之“愚”,却未必真“愚”。个人觉得,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功利的时代,学生通过课文溯源领悟到这一点,实在非常重要。
学生尝到了溯源的甜头,我再进一步扩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网络搜索有关“愚公移山”的艺术作品,如网络作家金万藏的《翻译家的奇遇》、徐悲鸿的名画《愚公移山》,歌手江涛与周笔畅主唱的歌曲《愚公移山》等,分析其是否违背原文主旨,不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趣味,加强对原作的理解,而且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品味、思维品质与思辨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