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咏怀古迹》教案

日期:2022-06-13

这是《咏怀古迹》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思考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初中学过的杜牧《赤壁》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都是。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一样是杜甫晚年的诗作,同作于大历年间。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引发了杜甫流落异乡,怀才不遇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怨恨)

  2、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A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思考:这一联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用了对比的手法。 去与留的对比。一“去”,生不能归来;一“留”,死后永葬漠北。她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汉宫,留在了不该留的朔漠。 生与死的对比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他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下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苦,“一”和“独”将昭君省钱的寥落与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③“紫台”与“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是多么鲜明。“黄昏”与“朔漠”连在一起,让读者感觉到,一座孤零零的坟冢面对着黄昏时广袤的荒漠,又是何等的空旷凄凉。

  B环佩空归月夜魂。

  思考:为何魂归?

  明确:怀念故土之心永远不变。

  小结: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

  画图省识春风面

  赏析: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工人们,只看图画不见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此句说汉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认识昭君,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这一联包含着委婉的讽刺: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同时也揭示了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

  所以她会对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小结:所以昭君的怨恨是对自己命运的怨,也是对画工和皇帝的怨。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名了全篇的主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而且又是“千载”,说明其怨恨之久。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请大家再带着感情将全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那种沉郁怨愤之情。

  4、名句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

  这一句写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和这里的景色。

  之前和大家讲过,诗歌的语言很精炼,一句诗中往往有某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古典诗歌的炼字型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那么在这一句中,大家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个一个?

  (“赴”。提示: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景象?)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比较阅读: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争”字,突出三峡水势之险。

  本诗中的“赴”,突出三峡山势之雄奇。

  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5、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请大家看屏幕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这样雄奇的大背景,引出一个小小的昭君村是不适当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学生思考)

  (提醒:昭君是个平凡的弱女子吗?)

  明确: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所以诗人起笔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是为了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六、 杜甫问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的事情? {教学用书48页} 讨论: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含于此时中。作者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暗含了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小结诗歌主旨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后人评价: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清�6�1李子德

  七、能力迁移,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