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这是《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变化”的荒原下,牧羊人“不变”的精神品质。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练习默读,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悟牧羊人植树背后对“生命”的珍视与渴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史蒂夫·乔布斯的座右铭,这个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奇才,用一生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国作家让·乔诺走进一个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世界,看看他身上是否也具有和乔布斯类似的思想境界。
二、初读感知
(一)解读小标题——“不毛之地上神秘泉水”
(二)默读课文,借助“动画电影创意表”对本小组的插画设计创意脚本
1. 准备好小组合作的预学作业“为此绘本作插画”
2. [小组合作]设计电影画面脚本 PPT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用波浪线划出关键时间点,用圆圈圈出描写 【环境】 和 【牧羊人】 的词语,完成语文作业本p76页“动画电影创意表” (适当调整)。
*第一幅“初遇牧羊人”的画面由教师作解读指导学生合力完成,进行示范,两幅画面交由各小组上台自主进行展示和解说。
(三)“变”与“不变”
在牧羊人的坚持下,山变了,水变了,树变了,风变了,人们的生活变了,牧羊人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世界。但在这许许多多的“变化”下,有没有什么是恒久未变的?
明确: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是从未改变的,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有毅力。(圈出文中评价性词)
三、品读探究
牧羊人的本职工作应该是牧羊,可现在我们愈发觉得他“不务正业”,甚至在第二次见到他时“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基本上已将全身心投入到植树中去。
(一)探究植树原因
于个人而言——“他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于大家而言——“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年到头,气候都很恶劣。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鬼地方。”
提问:此刻你觉得牧羊人种的仅仅是树吗?
(二)感悟“生命”
快速跳读课文,找找在35年的植树过程中,有哪一些时刻让你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幸福,流露着温暖,吐露着对生命的渴求和珍视?
预设1:(第7自然段 挑选橡子)“拿”“倒”“散”“挑选”“分开”“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预设2:(第10自然段 种橡子)“戳”“轻轻的”
预设3:(第11自然段 生命的不易)“十万”“两万”“一万”
预设4:“像笔直挺立的少年”(思考:可否把此处的喻体“少年”替换成“士兵”等?)
牧羊人就这样把承受孤独,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大爱。慢慢地,人们回到村庄,在绿荫下重拾幸福,牧羊人也在植树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平静。
四、拓展延伸
(一)思考探究
学到这儿,相信大家无不感动于牧羊人这35年来的坚持,无不震撼于这放眼无边的绿色的奇迹,但奇迹远不止于此。有人说,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背景链接:《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为美国一本杂志策划的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而写的。杂志社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得知作者笔下的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不曾有过一个名叫布菲的老人,便把稿子退了回去。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美国的另一本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上刊登,感动了很多人。
提问: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那到底是什么帮助作者将这故事写得如此触动人心?
(二)联系生活 升华主旨
联系生活,说说身边的“牧羊人”并撰写颁奖词。
要求:
关注课文里的“对比”,用一个对比关系的短句作为标题;
颁奖词的内容要突显出“牧羊人”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学生作品反馈
心声心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