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这是《10.老王》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体会“我们”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重点)
3. 学会善待他人,关心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学法指导】 预习课文,通读至少两遍。 整理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注音。 思考并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课后词语)
介绍老王:(结合课文内容)
了解杨绛: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研究专家。她出生于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等,翻译的作品有《堂吉·诃德》等。
【钱钟书(1910-1998)杨绛(1911-2016)钱瑗(1937-1997);杨绛翻译英国兰德《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的火取暖/火熄了/我也准备走了。”】 通读课文 1-4: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女生) 5-7:三个片段表现老王的善良、厚道。(男生) 8-22: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齐) 老师读冒号、双引号里的话。 讨论并回答问题 老师的问题: 在作者眼里,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老王眼里,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同学们,提出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重点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的一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和不解人意而“愧怍”。(尊重对方的一种途径就是让他给予,让他付出,让他有价值,而非一味同情与怜悯)
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拓展延伸 生活中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不忍直视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候
不要忘记----
有一群本应该和我们一样的人
正在----
苦苦挣扎!
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许多人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态度,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2.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老王”? 六、小练笔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怎样能做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关怀和帮助?(站在“我”的角度,展开合理想象)
【学后反思】
相信你对本课学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写下来我们交流一下。
今天4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在701班进行了语文BGA课题组现代文阅读的公开研讨课,下面从说课和反思分别来谈。 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第一课是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就是杨绛的《老王》 、第三课是李森祥的《台阶》。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老王》一课是杨绛1984年以文革为背景写的一篇散文,以与老王交往为线索,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
二)说教法:
1.共生阅读法,文本与作者共生。本文是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所以本文的学习不能超越作者,解读作者和解读文本密不可分,解读作者和解读文本一样重要。某种意义上说,读出什么样的作者,就会读出什么样的文本;读出什么样的文本,就会读出什么样的作者。解读作者和文本是一对共生关系。
2.基于本文是散文,具有作者与文本共生的特点,在考虑701班情、学情的基础上,我采取启发、导引、诵读、讨论、展示的教学方法。
三)说过程: 如何导入,让学生既感到真切,又能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后来就想到了联系实际。我们身边都有“老王”,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如何和他们相处。有句话说:一切靠手艺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再扩大一下:一切靠劳动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平等相处,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的责任。 介绍作者杨绛,进而了解钱钟书先生、钱瑗教授,进而推荐书目杨绛:《称心如意》(剧本)、《干校六记》、《我们仨》(散文);钱钟书《围城》(小说)。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学习一篇课文,走近一个作家,走近一个家庭。 朗读课文。似乎有些浪费时间,但我没有割舍,为了学生整体感知,更好地理解文本,分男、女生来朗读,我也参与朗读一些对话。 讨论问题并展示回答。基于共生阅读法,即作者与文本是一对共生关系,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 在作者眼里,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老王眼里,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前两个问题,都是在学生理解文本基础上回答,得出“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的结论。第三个问题,为理解文章重点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做铺垫。
学生提出问题,预设了文章重点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给出了参考答案。 拓展延伸: 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许多人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态度,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老王”?
(联系生活,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升华) 小练笔: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怎样能做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关怀和帮助?(站在“我”的角度,展开合理想象)
这是对本文结尾的一个拓展延伸。 反思 亮点:
1.备课充分,思路清晰。
2.结合文本,采用共生阅读法,即文本与作者共生的关系。首先在预习基础上介绍老王,了解杨绛。再通读文本,再谈老王、作者分别是怎样的人?一方面了解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了文本。
3.坚持“厚基础、重导学、提能力”,课前有字词检查、课堂上教师导引、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能力,且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实现向核心素养的尝试靠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展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4.坚持问题导引,尊重学生发言,有效利用学生的观点,顺势引导至自己的教学设计,巧妙、自然、有效、节约时间。
5.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有差距,比较顺利,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足(想法): 时间把握,因为预设与教学实际有差距,所以教师临时调整。“同学们,提出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环节没有进行。 朗读课文用时过多,能否取掉,或者调整;男、女生分别朗读,如果提前强调比赛机制,是否效果更好。 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有学生对文本还不熟,在自己思考,有个别学生没有看书也没有讨论进来。 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但人数太少,集中在个别十多个学生,更多的学生没有举手,这些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是否理解所学,不得而知。 文章重点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句的理解有些仓促,可以再深入: 引导学生对“钱”的看法,钱很重要,生活中没钱不行,但钱不是万能的。老王对我们一家的感恩之情不能用钱来衡量。珍贵的东西往往都不能用钱来衡量,比如:妈妈的爱、
亲情;空气;阳光;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坚持人道关怀,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价值、个体尊严。有道是说:“一切靠手艺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扩大之:“一切靠辛勤劳动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 小练笔如果能当堂进行并展示就更好了。 下课应小结本课所学,若能回到学习目标,回到课前导语就更好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