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教案

日期:2022-06-12

这是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古典小说,是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但由于篇幅长,而且学生普遍对书中的文言诗词感到困难,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等,尤其记不住书中的众多人物,因而很多学生对原著望而生畏,放弃了阅读,甚至《红楼梦》因此被网友评为“死活读不下不的十大名著”之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故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就在思考尝试用好本课这个例子,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经典的窗户,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领略长篇名著的魅力,欣赏经典名著斑斓风景之一隅,从而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一、比较阅读,分析异同识人物。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书中第六回说:“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这只是就荣府而言。据统计,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多人。如此众多的人物,又相互关联,确实“竟如乱麻一般”,让学生抓不住头脑。在本课的学习中,笔者首先尝试指导学生用比较阅读法来赏读人物。

  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选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找出其中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综合性阅读活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种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毫无疑问,比较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同一故事情节中,不同人物之间细节描写的异同。

  如引导学生比较文中王熙凤、贾宝玉首次和林黛玉相见的言行举止的异同。学生总结归纳出:王熙凤称林黛玉依次为远客、嫡亲的孙女,妹妹、林姑娘,而贾宝玉则一直称“妹妹”;王熙凤送子虚乌有的缎子,贾宝玉则送字;王熙凤对黛玉由喜到悲再转喜,贾宝玉则由喜转哭。“听音识人,察色辨人”。经过比较,深入地剖析,进而认识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王熙凤察言观色、八面玲珑,贾宝玉真率真诚、胆大叛逆。初次见面,作者写黛玉是吃一大“惊”,写宝玉是看罢便“笑”。如此平凡的两个字,用在这里却非常准确写出了二人不同的性格与心理。故脂批说:“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字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二)、同一人物视角里,不同人物的细节描写的异同。

  如比较林黛玉眼里的贾母和王熙凤在外貌描写和言行举止上的异同。贾母的外貌描写只一句“鬓发如银”,用笔至简,包含着富态慈祥之感;而林妹妹眼中的王熙凤的外貌刻画则珠光宝气、彩绣辉煌,不厌其烦。一简一繁中写出了贾母在林妹妹心目中的至亲形象,以及王熙凤当家少奶奶的地位和派头。贾母对林黛玉先“迎”后“搂”最后“叫着大哭”,真切的写出了贾母悼念亡女,疼惜外孙女的那种悲中且喜,且喜且悲的复杂心情,而王熙凤“携”“送”“拭泪”等动作则形象的写出了其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三)、相似的故事情节里,不同人物的细节描写的异同。

  在教授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执教者给学生分发《刘姥姥一进贾府》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同样是首次进入贾府,林黛玉、刘姥姥二者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中的缘由。贾府的声势、气派,林黛玉这个公侯小姐侧重感触到的是贾府老少的雍容华贵和陈设的富丽堂皇,通过她的细心体会写出了贾府的生活习惯、日常排场。而刘姥姥是“乞食者”,在她的眼中,“公府侯门”的“世面”是迥然不同的,作者调动了她的眼耳鼻舌身,以一个女性的细腻和乡下人的眼光写出了贾府的富贵,从她的新奇和羡慕中进一步表现了贾府的豪奢。学生一方面把握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对课文内所讲授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验证和延伸,同时也明白了作者安排此二人相继出现的别具匠心。

  课后推荐:相同章节,不同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贾雨村和甄士隐人物形象比较阅读;不同章节,同一人物前后情节中的比较,如贾雨村两次做官的不同表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前后的不同;不同身份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贾母和刘姥姥;相同身份人物的比较赏读,如袭人和紫鹃等。

  比较阅读,首先可以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学生在有限的课外时间内只需要阅读老师提示的相关内容,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领略经典名著之美。其次,可以整合课程资源,将《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集中比较,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重点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人物塑造方法,印象深刻,专注有效。通过比较,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后,指导学生继续对《红楼梦》进行情节、环境、诗词等方面的自主比较阅读,学生有了范例,有了方法,自然愿意尝试。

  二、援引课外章节,瞻前顾后补余香。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其中作者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就是善用补笔。人物一出场往往先声夺人,之后作者又会通过相关情节的反复补叙,不断强化这一人物形象,类似于绘画中的反复皴染。

  在本课赏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为把握王熙凤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执教者适度援引了和人物相关的课外章节内容,让学生理解、掌握《红楼梦》这一从各个角度刻画、丰富人物形象的手法特点。

  (一)、在赏析王熙凤的服饰特点时,学生们对凤姐“彩绣辉煌”的服饰描写产生了争论:到底是高雅时髦,还是庸俗浮夸?授课者援引了第四十回的相关内容:“贾母见薛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衾褥也十分朴素’,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从这一点看来,学生明白熙凤这一打扮其实符合贾母的审美。衣服是一个女人无声的语言,贾母喜欢鲜艳,富丽的装饰,来展示是一种身份和活力。可看的出凤姐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对贾母巧妙的迎合。

  (二)、在赏析凤姐的外貌描写时,为理解“三角眼”、“吊梢眉”二词,执教者援引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一个手下顶风作案,王熙凤立刻进行严厉惩处:“手下人见说,又见凤姐眉(立), 知是恼了,不敢怠慢”,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在讨论中,学生们一致认为唯有原著的“立”字,将王熙凤的独有的“吊梢眉”的特点写的形象、传神。

  (三)、讨论本课王熙凤“极品马屁”之妙,在学生赞叹王熙凤的语言艺术之时,适时给出三十八回王熙凤的另外一个马屁杰作: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让学生想象、讨论王熙凤会有以怎样精妙的回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给出原文“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学生立刻意识到王熙凤紧扣“福寿”做文章,既符合贾母年老之人的身份地位,又极度迎合了贾母求全求福的年老人的心理,果然语言艺术非同凡响。

  (四)、补充书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第六回中周瑞加的向刘姥姥介绍王熙凤,说她“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只一件,对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女仆的角度,既有夸奖也有不满。第六十五回,兴儿和尤氏姐妹的对话:……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通过这些补充,学生认识到,王熙凤不仅有《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貌美,聪明才干,同时也有刻毒、狠辣,表里不一的特点,是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凤辣子”,像这样的补笔还有很多。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协理宁国府”,“凤姐泼醋”等章节,课堂上的人物已然让同学们觉得鲜活生动,课下自然也对人物、对原著产生了追根溯源,一探究竟的兴趣。

  (三)援引脂评,深化提升明方法。

  脂砚斋这个名字历来与《红楼梦》密不可分,从他的评语中可以看出,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深知作者著书底里,与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奇法妙法,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发现线索,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他对《红楼梦》所作的批评,一方面是给本来已经精彩无比的大观园锦上添花,另一方面也是一阅读小说,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适当援引,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高妙之处,并掌握圈点批注的这一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讨论脂评,赏析精炼语言。

  在赏析贾母称王熙凤为“泼皮破落户”时,给出脂砚斋点评:“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让学生展开讨论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熙凤一来,贾母立刻化悲为喜,口气轻松,充满亲昵之感,从侧面写出王熙凤因为受贾母宠爱从而地位特殊。在讨论“手下人见说,又见凤姐眉立”中“立”的精妙时,援引脂砚斋:“二字如神”。在讨论中,学生们一致认为唯有原著的“立”字,既将王熙凤的独有的“吊梢眉”的特点写的形象、生动,又写出了王熙凤当家少奶奶此时的威严气势、杀伐决断。在王夫人让凤姐拿出两匹缎子,给黛玉裁衣裳,凤姐接着说:“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书中写:“王夫人一笑,低头不语。”给出脂砚斋点评:“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说”。同学讨论,知道此处淡淡一笔,大有微意,凤姐是王夫人内侄女,王夫人明明知道她是在说谎,做人情卖乖,但不说破,笑而置之。既显示出王夫人对这个内侄女的宽容,也隐隐揭露了凤姐的虚伪。“无字处求之,斯不负作者苦心矣。”高尔基在其《论文学》续集中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应该说,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小说,而脂批则往往带着我们读者的眼光向本部小说的精彩语言“更精彩处慢溯”。

  (二)、模仿脂评,掌握阅读方法。

  先出示《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中黛玉见贾母的相关文字: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侧批: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侧批:旁写一笔,更妙!]黛玉也哭个不住。[侧批:自然顺写一笔。]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眉批:书中正文之人,却如此写出,却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侧批:书中人目太繁,故明注一笔,使观者省眼。]

  再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模仿脂评,写一写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较为精妙的评论:

  ①“鬓发如银”:(简笔,写形貌),与三春比:不俗套;与熙凤比:真至亲 。

  ②先“迎”后“搂”最后“叫着大哭”:写出了贾母悼念亡女,疼惜外孙女的那种悲中且喜,且喜且悲的复杂心情,也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有的特殊心理和动作。

  ③“旁写一笔”,“更妙”在何处:“无不”,写出丫鬟奴仆争着表现,以“助”贾母悲,写出了老祖宗的一家之长的地位,至高无上的的权威。“

  ④“即”,“……者,……也”句式:判断句式,史书笔法介绍人物。

  通过赏析脂评,师生再评的过程,学生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外貌、动作等描写,又有场面的刻画,还有程式化的介绍语。同时也掌握了批注这一种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三)、比较脂评,明确写作手法。

  在赏析贾宝玉和王熙凤的人物出场时,援引了脂评版本的相关文字,让学生比较作者在安排二者出场的异同,并通过脂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匠心独具。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甲戌侧批:懦笔庸笔何能及此!】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戌侧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甲戌眉批: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甲戌侧批:原有此一想。】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甲戌侧批: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甲戌侧批:余为一乐。】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小说中两个人物出场不同:王熙凤先声夺人,贾宝玉捷足先登。一个大权在握,个性张扬;一个极度受宠,个性温和。

  (四)影视资料,察言观色激兴趣。

  《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早已被搬上银屏。赏析完课文后,执教者找了87版和10版电视剧《红楼梦》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仔细观赏后并写出观看体会。学生在观看后,写出了如下等观感:

  (一)、人物外型上,10版的姚笛更符合原著。“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姚笛版的王熙凤从外形上看更苗条,个子更高,而且有女人味,妩媚动人,具有“风骚”的特点。

  (二)、细节上,87版更接近原著。比如对于王熙凤那个经典的马屁,87版的王熙凤是站在老祖宗的旁边说了这句话,而林黛玉坐在老祖宗的旁边,王熙凤隔着老祖宗夸黛玉,根本目的还是讨好老祖宗,这个细节安排很精妙。而10版的就是直接走到黛玉跟前,好像是夸给黛玉一个人听的,这样处理没有老版好。

  将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有声有色,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以影视资料为契机,引导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对文本起到一个回顾、总结、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文本为主,以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为主,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学生必然有所收获。

  就一堂课来说,并不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因此爱上《红楼梦》,也不期望他们能读出多少新意,只是期望他们能通过我们的初步的探索,爱上阅读,爱上经典,学会在课本之外也能自觉地扩大视野,充实心灵,丰富精神。我想,这也和选修课教学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