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这是《夜书所见》课题听课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今天听了实习老师的一堂《夜书所见》,感受最深的还是,对于一个实习老师来说,管好课堂纪律比教学设计很精彩要重要得多。只有把课堂驾驭住了,才去考虑这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精彩。这也是我和他们强调的第一点。不惊让自己去思考,在我实习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情景。
第二点就是告诉她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古诗的教学,朗读一定是最重要的。相反,在这一堂课中,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停留在了分析上,但是学生听得又不认真。因此朗读的指导一定要更到位些。“读中感悟,读中生情”,我对于学生是强调得非常多的。另外就是要教会学生看古诗的图片,注意看注释,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资料,不能落下。
第三就是对于实习老师而言,教案与课堂的区别太大。课堂上的流程与教案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流程都不一样。于是我也就在反思,以前自己在教学时,每一步都是老老实实按照教案的,深怕走错了一步就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了。所以有时都在偷偷地上讲台看教案。但现在的实习老师刚好和我们相反,完全与教案不同。
第四就是提出的板书,还是需要很精练的,但是又是重点的。在生字教学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蓝色的粉笔,很不容易看出来,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本来是重点想用其它颜色的笔,但是蓝色却更不明显。
最后就是我自己提出的一点思考,叶绍翁,他在写这首古诗的时候是在哪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作者把他自己比作“客”,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推测,猜想,难道几个孩子真的就在“挑促织”吗?并不一定,但“一灯明”的情景仿佛让作者看到了他的过去。此时,作者是在外乡还是在故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又如一个学生所想的:“蟋蟀为什么要叫‘促织’”?这也是他不懂的地方,如果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蟋蟀要称为“促织”,这真的是一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也去查了相应资料。有的是这样解释的: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还有是这样赏析的: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三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