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这是《过秦论》论证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从论证方法上看,《过秦论》主要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结构上,本文不同于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如何记叙,本文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
举例论证主要是列举秦国从强大到衰落的历史事实。具体列举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列举他们如何让秦国席卷天下,一步一步走向强盛。从秦孝公到庄襄王,秦国一直处于攻势,国家一步步走向强盛。但到了秦始皇时,虽然国家还在继续强盛,但是秦始皇面临着陈涉吴广以及九国之师的进攻,转入了守势,这时理应对内实行仁义,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秦始皇一方面对外继续进攻,一方面对内则采取“愚黔首”“弱天下之民”等措施,结果导致秦国覆亡,“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由此得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比论证主要是文章第五段中的对比。一是秦王朝与陈涉队伍的对比,秦王朝尚有余威,而陈涉之徒不过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但是却造成了“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声势,最后“亡秦族”。通过对比,引人思考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陈涉队伍与九国之师对比,陈涉的队伍地位低下,武器简陋,战略战术落后,可是九国之师不能战胜秦王朝,而陈涉却战胜了秦王朝,通过对比,引人思考为什么陈涉能够超过九国之师而战胜秦王朝。三是秦王朝自身的昨天和今天对比,过去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达到了“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的目的,今天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不仅不堪一击,更惨的是还“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通过今昔对比,继续引人思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这里通过三重对比,反复吸引读者思考秦灭亡的原因,直到最后才点出原因是什么,无疑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过秦论》的论证结构很特别,表现在它不是按照我们通常所见的议论文(如《劝学》)结构,即提出中心论点后再进行分析论证,而是先陈述秦由盛极而骤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生这种骤变的原因,在文章最后才点出中心论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使论点水到渠成,更加醒目,收到曲终收拨、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警策后人的效果。这给我们一种启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是非得要在开头提出,而是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需要,无论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只要是合适的地方提出来,都是可以的。
《过秦论》在议论文如何写好叙述语段方面,也给我们以启发。《过秦论》五个自然段,只有最后一段二百余字用了议论,其余部分都是叙述,叙述与议论部分的比例十分悬殊,然而这却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由此启发我们,议论文也可以有叙述,甚至是大量的叙述。但是,怎样在议论文中写好叙述语段或语句却值得深入研究。就此,《过秦论》有两点值得学习借鉴。一是叙述一定要为议论服务,即是说要用论点来统率叙述,也就是所叙述的事实与论点紧密相关,而不是与论点没有关系。本文的论点是总结秦灭亡的两点原因,第一是“仁义不施”,第二是“攻守之势异”。贾谊先分析的是“攻守之势异”,先写秦的攻势,再写秦转入守势;转入守势以后争取民心以巩固统治是很重要的,但是秦却“仁义不施”,由此导致灭亡。贾谊所陈述的历史事实都与这两点紧密联系,做到了叙述为议论服务。二是议论文中的叙述一定要简明概括,不需要具体的细节描写。秦王朝从秦孝公到庄襄王约120年的历史,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生动故事,如商鞅变法,合纵离衡,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子,苏秦智激张仪,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最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等等,反映在《过秦论》中,就只有群体出现的人名加一句话点评,极其简明精要。文章写秦始皇压迫剥削人民,只有“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几句话四十余个字,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
至于本文的论证语言,教师用书附录的吴小如、徐应佩等的分析文章,已经有教具体的阐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