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17.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日期:2022-05-29

这是《17.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辨析词类的活用现象,特别是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Ⅱ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目标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难处 加强诵读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深思慎取”的学风与“尽吾志”的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文言词句的理解 作者“尽吾志”思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教时

  检测学生对文句的掌握情况 请学生笔译下面各句(用小黑板):

  ⑴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⑷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老师巡视学生笔译情况。集中点评。

  ⑴所谓:所说的,以:因为,名:名词活用为动词⑵其:自己,之:介于主谓之间去消句子独立性⑶以:因为 ⑷以:表示修饰⑸判断句,学者,学习的人,古今异义。所以:……的原因 课文研讨 师问:文章主体部分共有四段,这四段哪几段是记叙,哪几段是议论?叙议是如何对应的?

  明确:一、二段是记叙,一介绍山的概括,重点是围绕山名铺开,记游洞的经过,首先介绍前后洞情况,再详叙游的经过。三、四段为议论,三是照应二,四照应一,照应的不一致,是为了突出第三段的议论。

  问: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四与一段是如何照应的?

  明确:第四段先由所见仆碑引出感慨,指出古书的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然后由华山概括社会上辗转讹误相失实的普遍情况。“何可胜道也哉”由个别到一般,由此,提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由具体到抽象,第四段议论一正一反,突出深思慎取。

  问:第三段如何照应第二段的,请结合文中语句作答。

  明确:第二段以“而余亦悔其随之……”启下,第三段则以“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领起全段,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节节照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其下平旷,有泉则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老师小结:“可讥”“可诲”与“无讥”“无诲”两种结果照应“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最后以“此余之所得”照应本段开头之“古人往往有得”。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由此可知,作者的议论是建立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因事说理的方式。

  学生研讨:文章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的?要达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力不足者亦不能至;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从而说明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且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

  4、请一学生小结本文内容。

  学生回答:本文采取因事说理的方法,主要说明了一要有志,二要深思慎取。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与二 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