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心得

日期:2022-05-27

这是《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心得,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是篇传统课文,教了无数次。每一次细读文本,每次认真备课,都会有新的收获。又一次读备《记念刘和珍君》,有了如下一些发现与体会:

  一、虚词在表情上如此重要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虚词是值得重视的。无论是重点段落,还是一些不起眼的段落,就虚词我们都可品出无限的情味。

  1、被我们忽视的一个“也”和两个“只”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这两段话,大家可能不会注意虚词“也”,这个“也”有着这样的意味呢?

  这个“也”,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的,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一个“也”字,鲁迅先生觉得不够,还辅以一个“早”字,这就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两个“只”,比较容易理解,强调鲁迅先生自己的感情用文字不能倾诉,但又只能用文字来倾诉,足见悲愤之情深沉浓烈,表现了鲁迅先生没有更好的形式来纪念逝者的无奈与伤痛。

  2、被我们忽略的“正”字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里的“正”是“刚、恰”的意思,联系句子,这个“正”强调了写作的好时机,突出了必要性和针对性,因为此时写的文章,可唤醒“庸人”,去除健忘记症,牢记血债。

  3、被我们弱化的两组虚词

  所谓“弱化”,指的是不系统,不细致。

  第一组: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才”“便”表明请愿是临时发生的,并没有经过“预谋”,而惨案发生是那么的突然;“居然”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但”“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诧异,他都不相信“噩耗”,怀颖是“传说”,可见反动派是多么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下劣凶残的程度闻所未闻:“况且”“更”,表明善良谦和的刘和珍竟“无端”遭遇毒手,更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这一系列虚词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惊”与“疑”,还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大愤。

  第二组: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三个词在表达上有无差别呢?

  都有完全没有料到之意,但又有细微的差别。“竟会”完全没有料想到,居然会如此,突出了“凶残”的程度;“竟至”,指完全没有想到,居然能达到,突出下“下劣”的程度。这两个词均含着憎恶贬斥的情感;“竟能”,指完全没想到,居然能做到,突出了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的程度,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她们勇毅精神的颂赞之情。

  二、特殊手法体现在表情上如此巧妙

  1、贬己扬他的反衬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先生先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是从形式上的师生关系角度说的。当时鲁迅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刘和珍是该校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确是师生关系。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从刘和珍牺牲的意义角度说的。刘和珍为爱国而献身,而自己却“苟活到现在”,就此而言,她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应当尊敬的先生,“我”当对她奉献我的尊敬。这里通过自我解剖说明师生关系错位的写法,通过贬己扬他的反衬,不但感人至深,而且发人深省。

  2、形象生动的类比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大量的木柴”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人类前行的历史。这里用类比的写法,指出向反动派请愿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3、传神的漫画笔法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短短的一段话,极为精彩,极具讽刺意义。“昂起头”“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极不协调的形象活画出中外杀人者凶残无耻的嘴脸。

  4、短促的句式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一段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呢?

  稍加留意,你会发现,鲁迅先生多用急促的短句。为什么,一是表达内心的沉痛,如开头一句,一字一顿,气断声吞,声声泣血,字字含悲;一是表达一种无法控制的激愤情绪,集中在后半部分。

  5、富赡的长句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这一长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一是与追悼会现场沉重悲凉的氛围合拍,二是指出这一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天,照理,这样的民国政府理应是民众的政府,可现在沦为了屠杀民众的凶手。这是牢记在心的,血债血还;这一天,让我们无比的悲痛。

  三、标题在表情上如此富有意味

  “记念刘和珍君”,这一标题值得揣摩。首先,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在自己的学生“刘和珍”后着一“君”字,仅是出于礼貌吗?不仅如此,还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这位谦和、善良、富于反抗精神的学生的敬重。“记念”注解上说,现在写做“纪念”,也就是说二者等同。这样说是否符合鲁迅先生本意呢?笔者让学生揣摩,学生们认为有“铭记与怀念”“记住与惦念”“记述与纪念”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多了一些情味。

  从标题上可以见出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主要是第三部分,加之相关的部分也不及文章一半,那么,可否将标题改为“3·18惨案有感”?这里就涉及到切入点与情感表达的问题。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更能表现段政府的凶暴、流言家的下劣,更能表现鲁迅先生内心的沉痛与激愤,更能表达鲁迅先生的反思与总结。

  四、结构如此特殊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简单的写人的文章,特有的结构,为文章思想感情服务。

  总体来说,明线是“纪念刘和珍君”,暗线是“鲁迅先生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纪念目的”“纪念内容”“纪念意义”三部分来结构全文,重心在“记念”。

  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情感历程,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所以文章没有采用惯用的顺叙,因为文章不单是为一个人写纪念文章,也不是为一个人作传。

  本文的一个目的就是唤醒民众,所以涉及到众多层面的人物,围绕着刘和珍等人的惨案,形成了一个圈,多向地体现“3·18惨案”所带来的启迪与思考。

  特别的结构,表达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这是杂文特色。

  其实就个人意见,将《记念刘和珍君》归入“品文与品人”的散文单元是不大合适的。这种归类,不利于师生理解杂文的思想与艺术风格。此为闲话,就此打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