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这是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题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学前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教师“合理明标”;学生“自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二、 教师“点拨提升”;学生”展示交流”。
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三、教师“达标评价”;学生”巩固运用”。
1、语言积累。
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四、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板书
设计 古诗二首
当局者清 登高望远
旁观者迷 课堂生成
及处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学
反思 成功做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四字诀”,即“查——读——明——悟”尤其把读和悟这两个环节,作为重点来学习。在第一首诗中,我主要着手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而第二首诗中,让学生放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二首。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