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俄狄浦斯王》悲剧主题优秀赏析案例

日期:2022-05-22

这是《俄狄浦斯王》悲剧主题优秀赏析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这篇文章是大学时上《希腊悲剧》时所作。

  现在回头再看,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俄狄浦斯。我又何尝不是以为自己认清了命运其实一直在被这其中的因果宿命牵绊得动弹不得。我一次次的努力,只不过是在重现蝴蝶效应里埃文的尝试一般:“每一次挣扎都只是使命运这张网收得更紧一些罢了”。

  曾经的受害者如果不去消融那些未消融的苦痛与恨意,便会成为施害者。循环往复,向人间不断输出暴力。有没有可能将这一切放下。如果可以,才算是解脱了命运。

  ------------------------------------------------------------------------------------------------------------------------------------------------

  许多人认为《俄狄浦斯王》一剧通过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从而表达了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的怀疑。然而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目的若是为了赞扬某种品质,那么必将给予其肯定的结局,才能让世人接受这种观点。若是为了贬抑某种品质或现象,那么必将给予其否定的结局-或者是悲剧,用恐惧和眼泪使得世人警醒,从而受到教育。光从这点看来,我便不能够同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索福克勒斯通过赞扬俄狄浦斯的行为来提倡反抗命运的精神这一说法。

  我认为,要从悲剧中读出彼时希腊人的命运观,那么就应当还原作者的本意,而不应该凭着现代人对于命运理解的偏好来牵强附会。而要还原作者的本意,必须了解作者,深入的、完整的看待作者的作品。在对俄狄浦斯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俄狄浦斯王》只是一个部分,而只有结合《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之后,我们才能说真正的看到了索福克勒斯想要表达的观点。

  我在国外的网站查找索福克勒斯的语录,看到其中有一句“在一个人死之前,你不能判定他的命运是好是坏。”(You cannot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life of mortals before the man has died, then only can you call it good or bad.)《俄狄浦斯王》仅仅描述了俄狄浦斯受难的过程,但是并不是他命运的全部。对于俄狄浦斯王后来的命运,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诺斯》中有着进一步的叙述,我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call it good or bad“。以下试图通过对两部剧的简要分析来说明我的观点:

  在《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一剧中,俄狄浦斯王在受到了重重苦难之后,认识到了命运是不可抗拒也不应抗拒的。剧初他由女儿安提戈涅带领着进入雅典城时这样说“孩子,快把我带到那可以对神火示虔敬,可以也可以听话的地方去,我们不可和命运抗争。”事实上,这一点在《俄狄浦斯王》的剧末也已经反映出来,他在自我放逐前对克瑞翁说道“我的命运要到哪里,就让它到哪里吧。”

  佛语有云,理解了一切,才能原谅一切。正是由于他认识和理解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才能够原谅命运,最终原谅了自己。在《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一剧中,俄狄浦斯王多次强调自己所做的“弑父娶母”的行为并非“罪行”,而是“不知不觉走上了这条路的”:剧中,当克瑞翁指责辱骂俄狄浦斯时,他这样说“凶杀、乱伦、不幸的事件都从你嘴里向我抛了过来,这些都是我,哎呀,不知不觉地造成的,此中似有天意,也许是众神要发泄对我的家族积下的愤怒,因为不找不出我本人有什么罪过好拿来谴责我,说我有恶报,才对自己和我的亲人做错了事。……我不该为了这婚姻或是那杀父事件而被称为罪人,你总是就那件事责备我。我只问你这一点,你回答我;如果此时此地有人要杀你——姑且说你是个正直的人,——你是先问那凶手是不是你的父亲、还是立刻向他报复?我以为,如果你爱惜你的性命,你就要向那罪犯报夏,而不管合法不合法。我自己就是由于众神的引领而碰上了这样的祸事的。”这种“不知不觉”,是因为他当初对自己命运的无知造成的。关于“无知”的问题,后文会再述。总之在这里,他通过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知,命运的安排,从而原谅了自己的行为。

  当俄狄浦斯王最终认识了自己(和命运),原谅了自己(和命运),并且不试图做出无益的抗拒时,也获得心灵的安宁与平静。他带着他的两个女儿,主动而且坦然的走向了死亡。索福克勒斯这样形容他的死亡:“至于这客人(俄狄浦斯王)是怎样死的,除了忒修斯而外,没有人知道。并不是神的带闪电的霹雳,也不是海上吹来的飓风把他的生命结束的;若不是众神派来的护送者把他接走的,便是死者的世界,大地的基础,慈祥地裂开来使他无痛而终的;他这一去,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他没有病痛,死得比别人神奇。如果有人认为我说的是蠢话,我并不强求那些说我愚蠢的人的信任。”他的这一死亡不同于凡人,是“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他没有病痛,死得比别人神奇”,类似于佛家中的寂灭,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抗拒,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面对死亡,这样看来,他的命运又是并非悲剧了。

  他的两个女儿在送他赴死之后,感到焦虑不安,悲叹道“这样失去了我们的父亲,还有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我和你? ”作为旁白的歌队则唱道“你们姐妹俩是多好的孩子啊,神注定的命运你们必须忍受”“既然他愉快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你们就不要再悲伤了!人人都有难以避免的灾难。”这里,索福克勒斯再次强调“神注定的命运你们必须忍受。”而接受了命运的俄狄浦斯王,他的死亡是“愉快地”。在这里,“忍受”一词是经过翻译得来的,我认为翻译成“接受”似乎更为恰当。因为“忍受”中带有着“抗拒”的心理,而“抗拒”正是悲剧性的来源。“接受”则代表了真正的理解和原谅。原谅了自己,同时,也原谅了命运。

  让我们再次回到《俄狄浦斯王》,重新看待他当初所受的苦难,便能发现这些他所受的苦难是不是来自于别的,而正是他自己,来源于他对自己命运的无知,以及因为无知而导致的“不接受”与“抗拒”。一如剧中俄狄浦斯对先知的预言发问说“这是克瑞翁的诡计,还是你的?”先知说:“克瑞翁没有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 ”这种无知即是“blind”,或许索福克勒斯使俄狄浦斯王自瞎双眼正是无知的隐喻。在他睁着眼的时候,他虽有智慧和理性,却对自己,和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一无所见。首先,他对自身身世的无知导致了“弑父娶母”,之后,又由于他对于命运的无知,认为这一切是自己的过错和罪行,才会愤怒羞愧到自毁双眼。倘若他早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至于瞎眼了。

  在他瞎了眼之后,也就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诺斯》中,他却真正看清了命运。在《俄狄浦斯王》中,先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你骂我瞎子,可是我告诉你,你虽然有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看不见你住在哪里,和什么人同居。你知道你是从什么根里长出来的吗?你不知道,你是你已死的和活着的亲属的仇人;你父母的诅咒会左右的鞭打着你,可怕的向你追来,把你赶出这地方;你现在虽然看得见,可是到了那时候,你眼前只是一片黑暗。”这让人联想到了雅典神庙前的名句“know thyself”。这样看来的话,索福克勒斯非但不是在赞扬俄狄浦斯王对于命运的抗拒,反而就是要通过他的悲剧性的受苦,来贬抑他对命运的无知。

  《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对自身命运的无知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来源,索福克勒斯绝非去赞扬他的抗争—倘若是赞扬,那么抗争应当成功才对--英雄成功的抗拒了命运,这样才对当时的希腊人具有教育意义。可是索福克勒斯把他写成了悲剧,也就是希望通过怜悯和恐惧,来教育希腊人,不去了解命运而一味反抗命运的后果是惨烈的。而通过《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索福克勒斯对于他的命运观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即人只有接受命运,认识自身才是解脱之道(神注定的命运你们必须忍受/接受),才有安宁和快乐的可能—即使面对死亡(俄狄浦斯王最终“愉快地”死去)。我想这时候,我们才可以对俄狄浦斯王这一人物的命运“call it good or bad”,苦难之后他坦然接受了命运,走出了悲剧,从而走向了平静和安详。

  这种对于命运的认识,恰恰与佛教、哲学中对于生命的观点相吻合,即对待生命应当顺应无常、不抗拒,这种对生命的臣服与了解就是爱;而只有爱,才能使我们面对命运的苦难时,得到心灵的解脱,在面对死亡时,才能有超然的平静。这让我想到了吴老师在课程之初对我们教导的,“每种知识都能反映出真理的一个面向”,无论是解读历史、哲学还是宗教,最后,总能回归到真理所在之处。最后用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诺斯》中所说的令我铭刻在心的一句话作为结尾:One word frees us of all the weight and pain of life: that word is love.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