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6-05

这是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一、知识储备

A、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C、诗意解读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本诗诗眼是“愁”,全诗突出一个“愁”字。作者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那么,作者“愁”什么?是如何表现“愁”的?

子问题一:“安能行叹复坐愁”,“愁”是本诗的诗眼,也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那么作者“愁”什么?

明确:愁的内容——“命”,“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子问题二:作者如此之“愁”,从诗歌内容看,作者是怎么解“愁”的?

明确:“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作者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子问题三: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借酒消愁,悲歌断愁”,但作者的愁绪并未消停,诗中哪句诗表现作者愁的结果?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表现作者愁的结果的句子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诗人心如槁木,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子问题四: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子问题五: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作者说“人生亦有命”,但作者究竟认命没有?

明确:作者经历了“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的情感阶段,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开始说“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认命”了,可最后又说“吞声踯躅不敢言”,似乎又“没有认命”,可是虽然“有感”,但又“不敢言”,无可奈何之中,又似乎只得“认命”了。

子问题六: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而作者是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所以他既悲愤又实在无可奈何。

总结全诗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可以实现我们的抱负甚至是大有作为的!

三、拓展训练

(一)比较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从内容、情感和句式三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拟行路难》(其四) 《行路难》(其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确:后世认为,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影响很大,因而从思想内容到情感抒发,以至于语言风格,两首诗都有些相像。不过,我们来赏读,两诗的差别还是容易发现的。

其一,从句式看,李白的《行路难》更整齐匀称一些。整齐的句式会让语气畅通,气势连贯,给人一种竹筒倒豆般的酣畅淋漓之感,因而,让人感觉,李诗较之鲍诗语气上更加贯通,大有一泻千里的气势;而鲍诗,也有人说“若决江河”,然而,总觉奔腾咆哮般的艰涩远过于酣畅淋漓的畅快。然而,有时候,我们读一读便知,“五言+七言”的模式,似乎更利于抒发内心的怨气。你看,那五言节奏舒缓,仿佛稍作停歇,在蓄势;接下来的七言,则明快洒脱,奔腾而出,真如江河决堤一般。

其二,从内容看,抒写怀才不遇是共同的,李诗却远不及鲍诗那样无奈与消沉。这跟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际遇相关,当然,也与二人的性情不无关联。鲍照生活在那个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个人又处在社会下层,可他偏偏渴望有人赏识,并孜孜以求之,胸怀大志而不得施展,内心的压抑郁闷无法排解,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李白则不同,身处盛唐,曾有过登堂入室般的辉煌,何况他生性狂放洒脱,乐观随和,自然也就不会完全为求得官职而劳心费神。因而,《行路难》也不过是他套用乐府旧题聊表不满而已。

第三,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这跟鲍诗截然不同。从两首诗最后两句看,鲍诗的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得无以释怀,似乎要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李诗呢,却高扬起希望的风帆,长风破浪,毅然前行了。我认为,这里才是这两首诗的最大区别之处!

(二)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四、整体感知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

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五、小结《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 作者介绍

看下列词条:李白的偶像、七言诗始祖、南北朝文学巨匠

(鲍照)

1、 李白的偶像

历来的评论家大多认为李白的诗歌受鲍照影响很深。如朱熹说:“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

展示: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 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两首诗在内容与用意上,颇为神似。李白在学习鲍诗的过程中,或仿其句,或袭其意,颇得其味,他的许多诗句,都是从鲍照诗里化出来的。故沈德潜云:“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2、七言诗始祖

鲍照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七言诗的诗人,是他最早将隔句押韵的方式引入七言诗创作。

3、 南北朝文学巨匠

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二、 同为写愁,分析二者的不同: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鲍照:“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李白:有积极用世的强烈愿望,唱出了充满自信与豪情的最强音。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然相信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鲍照: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命运的不公,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时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然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对于寒微人士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了人才)

二者不同的原因:

1、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盛唐气象。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一生沉沦下僚,恨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 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李白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

三、 反复诵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自甘沉沦。反观自我,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 (练笔)

教学后记:作为一首自主赏析的诗歌,因为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因此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抓住结尾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寻《拟行路难》与初中所学的李白的《行路难》的异同感知课文,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应该抓住机遇,使自己成为“德美才秀”的人,大展宏图。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片

鲍照(约415~4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李白、岑参、高适、杜甫等。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他的《拟行路难》共有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有《鲍参军集》传世。

课本选了第四首,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进入诗歌。

二、朗读诗歌

三、以意逆志

㈠思考理解

请口头把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各句都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如何写出这个内容的。

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

㈡班级交流

1、请口头把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各句都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如何写出这个内容的。

第1、2句

内容:写水倾倒于平地上,会流向四面八方。

作用:写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出下面所要写的内容。

第3、4句

内容:人生各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下愁闷。

作用:表达了诗人情感:一是,人生各自有不同的命运,不能为此叹息、愁闷,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二是,人生各自有不同的命运,怎么能不为此叹息、愁闷,表达的是不甘之情。

第5、6句

内容:斟满美酒,来以酒宽慰自己吧,举杯劝酒都打断了唱《行路难》的歌声了。

延伸:这《行路难》歌声其实就有深意了:字面上是指所唱的曲子,实际上暗指人生之路艰险难行。

作用:表达诗人情感:借酒浇愁,想要不去想人各有命,命运的不公——人各有不同的命运,有人人生之路顺畅,有人人生之路艰难。

第7、8句

内容:我的心不是木和石,怎能没有感觉,不由此产生感想?要想发声说出来却又犹豫彷徨不敢说出来。

作用:欲言又止,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挣扎痛苦。

2、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

悲愤,愤愤不平的。

一句话概括对什么愤愤不平:对因命运不同而造成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愤愤不平。

㈢教师引导

理解了这种情感,我们就发现,诗人这种情感不是一下子发泄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曲折的表达过程的。

诗人叹、愁的“命”究竟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命运天定,出身高低就决定了人的不同命运;命运不公,但无法改变。

四、知人论世

1、引入:诗人文学成就那么高,为什么会感慨、悲愤于命运的不公呢?

2、鲍照资料

⑴鲍照人生经历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可见,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⑵教师补充时代背景

九品中正制。

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有了对诗人情感的更深入的理解,再来读诗歌,是不是会读出更深沉悲愤又难以言说的味道呢?

指名生读,齐读。

六、比较阅读,加深认识

1、探讨: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和李白《行路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并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

1、拓展: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2、背诵诗歌。

八、总结全课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

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

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

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

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