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
这是荔枝蜜优秀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像资料导入。
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2.谈感性认识。
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3.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xx》,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板书一:
一、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蛰啖中看嘤嘤蠕蠕酿蜜提防渺小黑黝黝疙疙瘩瘩
2.解释下列词语。
疙疙瘩瘩黑黝黝幻景出众中看沸沸扬扬蠕蠕小生灵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
思考题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从文中勾画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
思考题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叹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相关的语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
感情: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蜜蜂→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④明确思考题二:
感情是因事而发的。作者因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所以不大喜欢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样的由衷赞叹;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原因:小时被蛰→林茂蜜甜→蜜蜂勤劳无私→联想劳动人民(内容)
二、精读课文
⑴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
思考题三: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题四: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①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三:
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
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明确思考题四:
“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⑵指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
⑶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四。
显示第四屏:
思考题五: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思考题六:作者抒发感情借助联想,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中心的。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中心:歌颂新生活→歌颂劳动者→愿做劳动者(联想、托物抒情)
③明确思考题六: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写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⑷指导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xx》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将画意、诗情、哲理融为一体。希望同学们课下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产生联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
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
②喜欢蜜蜂
③赞扬蜜蜂
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